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鼠尾穴

鼠尾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。其定位於足跟中線,當跟骨上緣處。此穴主治瘰癧(淋巴結結核等病症),臨床運用時遵循「左病灸右,右病灸左」之原則,即對側取穴。古籍記載,病程一年者灸五壯,若病久年深,則需增加灸量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與部位關係
    鼠尾穴位於足跟,屬足少陰腎經所過區域。腎主骨生髓,而瘰癧多因痰瘀凝滯或虛火灼津而成,灸此穴可溫通經絡、散結消瘀,兼調腎氣以扶正祛邪。
  2. 刺灸法特點
    此穴以灸法為主,尤適宜艾炷直接灸。艾灸溫熱之力可深入筋骨,促進氣血運行,化解局部痰瘀。古籍強調「年深多灸」,反映慢性病需持久刺激以逐層消積。
  3. 對側取穴原理
    「左病右治」源自中醫「繆刺」理論,認為經絡氣血左右交貫,刺激對側穴位可調和陰陽,引導病邪外散。此法尤適用於偏側性疾病,如單側瘰癧。

臨床應用延伸
除瘰癧外,鼠尾穴亦可用於足跟痛、骨節寒濕痹症。現代中醫或結合針刺(淺刺0.3-0.5寸)加強通絡效果,然傳統仍重灸療。其名「鼠尾」,或喻病灶如鼠竄結聚,而灸之若斷尾截病之勢。

文獻補充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將鼠尾歸為「奇穴」,未納入正經,然其選穴思路體現中醫「以痛為腧」與「遠道取穴」的結合,反映古代醫家對局部-整體關聯的深刻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