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鼠穴

鼠穴為中醫針灸學之經穴別名,首載於清代醫籍《針灸逢原》。該穴亦稱「承泣」,屬足陽明胃經,為眼部重要腧穴之一。

定位與取穴
鼠穴位於面部,瞳孔直下,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。取穴時,患者正坐或仰臥,目視前方,於眼眶下緣中點處按壓,可感輕微凹陷處即為此穴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鼠穴(承泣)為足陽明胃經之起始穴,與陽蹻脈、任脈相交會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,足陽明之脈「起於鼻之交頞中,旁納太陽之脈,下循鼻外,入上齒中」,其氣血上承於目,故名「承泣」,寓「承接淚液」之意,亦與別名「鼠穴」相呼應,暗喻穴居眼瞼之下如鼠竊處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目疾調治:本穴為治療眼疾之要穴,主治目赤腫痛、迎風流淚、夜盲、近視及目瞤動(眼瞼跳動)等症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述其可治「目不明,淚出,目眩瞀」。
  2. 通絡祛風:足陽明經多氣多血,針刺此穴可疏泄胃經風熱,緩解眼周筋肉拘急。
  3. 協調氣血:作為陽蹻脈交會穴,能調節眼部氣血盈虧,改善因氣血不和所致之視物昏花。

刺灸方法
古法記載,此穴宜以細針緩刺,深度約0.3~0.5寸,不可提插捻轉,以防傷及眶內血管。因穴位鄰近眼球,操作需極謹慎,傳統多採用平刺或斜刺法。艾灸則罕用於此穴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睛明、太陽,治目赤腫痛;
  • 配風池、光明,療近視目昏;
  • 配肝俞、腎俞,調補肝腎以治夜盲。

學術淵源
「鼠穴」之名鮮見於早期典籍,疑為承泣穴之民間俗稱,或取象於穴居眼瞼下之形貌。而「承泣」一詞,則源於其功能與淚液代謝相關,體現中醫「穴名賦義」之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