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鼠疫,病名。疫癘(烈性傳染病)之一。一名核瘟。見《鼠疫抉微》。由感染疫鼠之穢氣,疫毒侵入血分所致。《鼠疫約編》:「何謂鼠疫,疫將作而鼠先斃,人觸其氣,遂成為疫。」其疫發病急驟,寒戰發熱,頭痛面赤,肢節酸痛劇烈,多見在腋、胯部起核塊,紅腫痛熱,或兼見血證(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),或咳逆上氣,或神志昏迷,周身紫赤,唇焦舌黑,當急報衛生防疫部門。治宜清血熱、解疫毒,兼以活血化瘀。

鼠疫,古稱鼠疫、黑死病、大瘟疫、黑死熱,是一種由鼠疫桿菌引起的急性烈性傳染病,其臨床特徵為高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肌肉酸痛、淋巴結腫大、皮膚出血、出血性壞死等。鼠疫是一種人畜共患病,其傳染源為感染鼠疫的鼠類,主要通過跳蚤叮咬傳播。鼠疫在人群中主要通過飛沫傳播,也可通過接觸被感染的動物或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。

鼠疫是一種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,在過去曾造成過多次大規模的流行。鼠疫的死亡率很高,在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下,其病死率可高達50%以上。

目前,鼠疫已被列為一類傳染病,我國對鼠疫實行嚴格的監測和防控措施。鼠疫的治療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療、支持療法和對症治療。

鼠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:

  • 加強鼠疫監測和防控工作,及時發現和撲滅鼠疫疫情。
  • 做好個人防護,避免接觸鼠類和被污染的物品。
  • 保持居住環境清潔衛生,消除鼠類孳生場所。
  • 接種鼠疫疫苗,提高人群的免疫力。

鼠疫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,只要做好預防和治療,可以有效避免其發生和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