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鼠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鼠疫

鼠疫,又稱「核瘟」,屬中醫「疫癘」範疇,為烈性傳染病之一。其名首見於《鼠疫抉微》,病因多由接觸疫鼠穢氣,或感受疫毒之邪,內侵血分所致。《鼠疫約編》載:「疫將作而鼠先斃,人觸其氣,遂成為疫。」此病發作急驟,病情兇險,具有強烈傳染性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鼠疫之發,主因「穢濁疫毒」乘虛而入。疫毒多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先犯肺衛,繼而深伏膜原,終內陷營血。其性暴戾,易致氣血兩燔,瘀熱互結。若毒邪熾盛,可上攻神明,下迫臟腑,甚則耗傷陰液,導致陰陽離決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可見惡寒戰慄,高熱不退,頭痛如劈,面赤目紅,肢節酸痛如被杖。特徵性症狀為「核腫」,即腋下、胯間或頸側驟生硬核,紅腫焮痛,甚則潰爛流膿。若疫毒內攻,可伴隨以下危候:

  1. 血證:衄血、吐血、便血、尿血,因熱毒迫血妄行。
  2. 肺絡受灼:咳逆氣促,痰中帶血,胸膈痞滿。
  3. 熱陷心包:譫妄神昏,驚厥抽搐,唇焦舌絳,周身現紫赤斑疹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瘀」為主,兼顧透邪外達。

  • 初起衛分證:宜辛涼透表,用銀翹散加減,佐以解毒之品如板藍根、大青葉。
  • 氣營兩燔:見高熱、斑疹、核腫,方選清瘟敗毒飲(黃連、黃芩、石膏、犀角等),重用生石膏、知母以清氣分,配合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
  • 熱毒壅滯成核:局部腫痛硬結,可外敷如意金黃散,內服仙方活命飲加減,佐以夏枯草、連翹散結消腫。
  • 邪陷心包:神昏譫語者,急投安宮牛黃丸紫雪丹以開竅醒神。

古籍論述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疫毒之發,如瘴如癘,非尋常六淫可比。」清代醫家余霖於《疫疹一得》中強調:「疫疹紫黑,熱毒已深,非大劑清解不可。」此與鼠疫熱入血分之病機相合。

鼠疫屬中醫「溫疫」重症,其辨證須分表裡深淺,用藥貴在迅猛截斷病勢,以防毒邪內傳。歷代醫家對類似疫病之論述,可為臨證參考,然具體治療須結合時令、地域及患者體質靈活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