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束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束脈

束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特定部位之名稱,指青筋(淺表靜脈)聚束之處,其位置相當於足太陰脾經之「地機穴」。此穴屬脾經郄穴,主司氣血深聚,臨床多用於調理脾經急症及氣血瘀滯之證。

經絡定位

束脈位於膝內側下方五寸處(以同身寸計量),具體在脛骨內側髁(輔骨)下緣凹陷中,即地機穴所在。《素問·刺腰痛》提及:「刺散脈,在膝前骨肉分間,絡外廉束脈,為三痏。」此處「散脈」指分佈於膝周之絡脈,而「束脈」即為其中氣血匯聚之要點,針刺此處可疏解腰部及下肢氣血壅滯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脾經郄穴特性:地機穴為脾經郄穴,郄穴主「急症」,故束脈與脾經氣血驟變相關,如急性腹痛、月經不調、水濕停滯等症,皆可透過調理此穴緩解。
  2. 氣血調節:脾主統血,束脈所在之處能反映脾經氣血狀態。若此處青筋顯露或觸之硬結,多提示脾虛濕盛或血瘀絡阻,常見於下肢水腫、脹滿等症。
  3. 腰痛關聯:《刺腰痛》指出束脈與腰部疼痛相關,因足太陰脾經循行「上膝股內前廉」,其氣血不暢可牽引腰脊,故針刺束脈能通絡止痛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針刺療法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,適用於脾失健運所致之腹脹、泄瀉,或經絡閉阻之膝痛。
  • 艾灸溫通:以艾條溫灸束脈,可化散寒濕,改善脾胃虛寒之肢冷、婦科寒瘀。
  • 診察要點:此處若見脈絡怒張或壓痛,可佐證脾經濕瘀互結,輔助辨證。

束脈之論述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其定位與功能緊密聯繫脾經氣血運行,為診療下肢及腹部疾患之關鍵樞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