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束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束胎

束胎為中醫婦科治療學名詞,指於妊娠後期(通常為產前一個月左右)服用特定方藥,以約束胎氣、調整胎位,使胎兒安穩緊束,避免橫逆不正,從而促進分娩順利。此概念源於中醫「未病先防」與「既病防變」的治則,尤其針對胎位不正或產程遲滯之預防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胎兒於母體內需氣血調和、經絡通暢,方能自然順產。若孕婦氣虛濕盛或氣機壅滯,可能導致胎氣鬆懈、胎位不正,甚至難產。束胎法通過健脾利濕、清熱理氣,強化母體氣機升降,間接影響胎兒位置,使其趨於穩定。

代表方劑與藥物

《女科指掌》記載之「束胎丸」為經典方劑,組成包括:

  1. 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,固護中焦以承托胎元。
  2. 茯苓:滲濕健脾,助白朮疏通水濕,避免胞宮氣機受阻。
  3. 黃芩:清熱安胎,抑肝火之上擾,防止胎熱動血。
  4. 陳皮:理氣化痰,調暢脾胃氣機,使藥力周行無滯。

此方配伍體現「補瀉兼施」原則,既補母體正氣,又疏導病理產物,契合《內經》「有故無殞」之旨。

臨床應用與延伸

束胎法不僅限於方藥,歷代醫家亦結合針灸(如艾灸至陰穴矯正胎位)或導引術輔助。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進一步發展束胎理論,強調「預服滑胎藥」以縮短產程;明代張景岳則於《景岳全書》提出,體虛者需加人參、當歸等補益氣血,體現辨證論治之靈活性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現代研究指出,中醫束胎方中黃芩含黃酮類成分,可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;白朮、茯苓則通過改善血液循環與代謝,間接優化胎盤功能。然其機轉仍待進一步科學驗證。

束胎法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於產科的實踐,結合藥物、針灸與體質調理,展現傳統醫學對妊娠生理的獨特認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