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數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數欠

證名,指頻繁打呵欠之症,又稱「善欠」。此症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與五臟氣機失調及陰陽相引相關,屬中醫「神志病」範疇。

經典理論溯源

  1. 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提出「五氣所病」,明確「腎為欠為嚏」,認為欠嚏與腎氣相關。腎主藏精,若腎氣不足,陰陽失調,則易引發數欠。
  2. 《靈樞·口問》進一步闡釋:「陽氣主上,陰氣主下。陰氣積於下,陽氣未盡,陽引而上,陰引而下,陰陽相引,故數欠。」說明此症本質為陰陽二氣不相協調,陽欲升而陰欲降,相互牽引,致呵欠頻作。
  3. 《張氏醫通》補充:「少陰經氣下郁,不能上走陽明,胃氣因之不舒而頻頻數欠。」指出少陰腎經氣機鬱滯,影響陽明胃經之氣運行,使胃氣不暢,遂以數欠調節氣機。

病機分析

數欠之發,多與以下機制相關:

  • 腎虛陰陽失和:腎為水火之臟,若腎陰不足,虛陽上浮;或腎陽虧虛,陰寒內盛,皆可致陰陽相引,引發呵欠。
  • 脾胃氣滯:脾胃居中焦,主運化升降。若中氣不運,陽明經氣受阻,可連帶少陰經氣鬱滯,形成「胃不和則欠」之象。
  • 肝鬱氣逆:肝主疏泄,若肝氣鬱結,橫逆犯胃,亦可間接導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表現為頻欠。

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
  • 腎與膀胱經: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裏,若腎氣虛衰,膀胱經氣化不利,可能加劇陰陽失衡。
  • 脾胃與陽明經: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胃氣不降則陽明經氣壅滯,影響全身氣機升降。

臨床特徵

數欠雖屬小症,然頻發不止者,常伴見:

  • 精神倦怠、面色少華(腎陽虛或氣血不足);
  • 胸悶脘痞、噯氣(脾胃氣滯);
  • 頭暈目眩、咽乾(肝鬱化火或腎陰虧虛)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此症需分虛實:

  • 虛證:多因腎氣不足或久病體弱,欠聲低微,伴腰膝酸軟、脈沉細。
  • 實證:常因氣機鬱滯,欠聲洪亮,兼見胸脅脹滿、舌苔厚膩。

古籍延伸

《金匱要略》雖未直接論及數欠,然「百合病」描述「意欲食復不能食,常默默,欲臥不能臥,欲行不能行」,其神志不寧之態,與數欠之陰陽失調病機相通,可互參。

數欠一症,看似尋常,實關乎陰陽氣化之根本,臨證時需細察臟腑氣血之變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