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腧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腧穴詳解

腧穴,又稱「輸穴」「俞穴」,為中醫學中臟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特殊部位。「腧」字通「輸」,有轉輸、灌注之意;「穴」指孔隙,乃氣血聚散之所。腧穴既是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的施術部位,亦能反映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,為中醫診療的關鍵要素。

腧穴的定義與功能

  1. 氣血輸注之門戶
    腧穴為經絡氣血運行中向外輸注的節點,內連臟腑,外絡肢節。《黃帝內經》稱其為「氣穴」「孔穴」,強調其為氣血出入的空隙。當臟腑功能失調時,相應腧穴可能出現壓痛、結節或溫度變化,故可作為診斷參考。
  2. 治療與調節作用
    通過針刺、艾灸或按摩腧穴,可激發經氣,調整氣血虛實,達到疏通經絡、平衡陰陽的效果。例如:刺激足三里穴(胃經合穴)能健脾和胃,按壓太衝穴(肝經原穴)可疏肝理氣。

腧穴的分類

  1. 經穴
    隸屬於十二正經與任督二脈,共計361穴(據《針灸甲乙經》)。每穴有固定位置與名稱,如手太陰肺經的「太淵穴」、足陽明胃經的「合谷穴」。
  2. 經外奇穴
    未歸入正經,但具特定療效的穴位,如「太陽穴」治頭痛、「四縫穴」治小兒疳積。
  3. 阿是穴
    無固定名稱與位置,以病痛局部或反應點為穴,即《靈樞》所言「以痛為腧」。

腧穴的理論延伸

  1. 五輸穴之「腧穴」
    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出五輸穴理論,其中「所注為腧」,指經氣灌注轉輸的穴位,多分布於腕踝附近,如太衝(肝經腧穴)、太白(脾經腧穴)。
  2. 背腧穴
    《靈樞·背腧》記載五臟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特定穴位,如肺俞、心俞等,屬足太陽膀胱經,常用於臟腑疾病的診療。

腧穴與經絡的關係

腧穴為經絡系統的組成部分,其作用依賴經絡的聯繫。例如:

  • 原穴:反映臟腑原氣,如神門(心經原穴)可寧心安神。
  • 絡穴:溝通表裏兩經,如列缺(肺經絡穴)兼治大腸經病症。

腧穴的應用涵蓋針灸、刺絡、拔罐等療法,其理論深植於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等典籍,為中醫外治法的核心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