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腧穴壓痛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腧穴壓痛點

腧穴壓痛點的概念

腧穴壓痛點是中醫診療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病理反應現象,指當人體內臟或某一組織器官發生病變時,在與之相對應的體表特定腧穴上會出現壓痛或感覺異常的現象。這種現象源自《黃帝內經》的理論基礎,特別是《靈樞·經筋》篇所提出的「以痛為輸」原則,意指身體會將內部病變通過經絡系統反映到體表特定部位。

病理機制

從中醫理論分析,腧穴壓痛點的產生與經絡系統密切相關。經絡是運行氣血、聯絡臟腑肢節、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,當臟腑功能失調時,病邪會沿經絡傳導,在相應的腧穴上形成氣血瘀滯,從而產生壓痛反應。這種現象體現了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的整體觀思想。

臨床應用

診斷方面

腧穴壓痛點在中醫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:

  • 肝膽疾病常在肝俞、膽俞穴出現壓痛
  • 肺部病變多反應於肺俞穴
  • 胃腸問題常見於中脘、足三里等穴壓痛
  • 牙痛患者常在頰車穴有明顯壓痛

治療方面

在治療上,這些壓痛點往往就是最佳的治療部位:

  1. 針刺壓痛點可疏通經絡氣血
  2. 艾灸壓痛點能溫通經脈
  3. 推拿按摩壓痛點可緩解相應臟腑症狀

理論發展

歷代醫家對腧穴壓痛點有諸多闡發:

  • 《難經》提出「俞主體重節痛」
  • 元代滑伯仁強調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
  • 明代楊繼洲在《針灸大成》中詳細記載了各經腧穴的主治特性

現代研究表明,腧穴壓痛點多與神經節段分布相關,其敏感度變化與內臟病變存在一定規律性聯繫,這為中醫經絡理論提供了現代科學的解釋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