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漱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漱滌

漱滌,又稱「含漱」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指以藥液含漱口腔、咽喉,以達清潔患處、祛邪解毒之效。此法歷史悠久,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後世醫家廣泛應用於口腔、咽喉疾患之治療,屬中醫「外治」與「清法」範疇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口腔、咽喉為「肺胃之門戶」,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。若風熱邪毒上攻,或脾胃濕熱熏蒸,易致口瘡、喉痹、牙宣等症。漱滌法藉藥液直接作用於患處,既能清潔局部穢濁,又可透過藥物性味滲透,發揮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化腐生肌等功效。

藥物配伍與應用

漱滌方藥多選用性味辛涼或苦寒之品,以契合清熱解毒之治則,常用藥物如下:

  1. 清熱解毒類:金銀花、連翹、黃連、黃芩,適用於熱毒熾盛之咽喉腫痛。
  2. 祛腐斂瘡類:硼砂、冰片、玄明粉,多用於口舌生瘡或潰瘍糜爛。
  3. 芳香化濁類:佩蘭、藿香,可除口臭、化濕濁。

經典方劑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冰硼散」化水含漱,治口瘡;《醫宗金鑒》以「銀花甘草湯」漱口,療牙疳腐臭。

操作與機理

漱滌時,需將藥液溫涼適度,含於口中片刻,仰頭使藥液浸潤患處,後吐出。其效機理有三:

  1. 物理清潔:滌除腐敗膿血及痰涎穢物。
  2. 藥理作用:藥物直接作用於黏膜,宣散邪毒。
  3. 經絡傳導:透過口腔經脈(如手陽明大腸經)調和氣血。

臨床適應症

主要用於以下疾患:

  • 口齒病:牙疳、齦腫、口糜。
  • 咽喉病:喉風、乳蛾、喉痹。
  • 熱病後調護:傷寒、溫病餘熱未清致口咽乾燥。

漱滌法結合內服藥,可增強療效,體現中醫「標本兼治」之思維。其簡便易行,為歷代醫家所重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