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漱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漱經
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範疇,指妊娠期間因陰陽失調、胎氣不穩,導致腹中隱痛並伴隨陰道少量出血之症。此症於清代醫家張蕃之《生生要旨》中記載:「妊娠陰陽失和,胎氣不安,以致腹中作痛,時有漏下,俗名漏胎,又名漱經。」其名「漱經」,意喻經血如漱口般時有少量滲出,與常規月經不同,實為胎元不固之兆。

病因病機
漱經多因孕婦衝任二脈虛弱,或腎氣不足,難以固攝胎元;亦可因氣血兩虛,胎失所養,或陰虛內熱,擾動血海所致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勞倦過度,或外感邪氣損及胞宮,皆可引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妊娠期間下腹綿綿作痛,陰道少量出血,血色多淡紅或暗紅,質稀無塊,或伴腰痠乏力、頭暈心悸等氣血虧虛之象。若陰虛內熱者,可見血色鮮紅、口乾咽燥、手足心熱等症。

治法方藥
傳統以膠艾湯(又名芎歸膠艾湯)為主方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由阿膠、艾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乾地黃、甘草組成,功能養血止血、調補衝任,適用於衝任虛損之胎漏。若兼氣虛者,可加黃耆、白朮益氣安胎;陰虛血熱者,酌加生地、黃芩、旱蓮草以涼血固衝。

鑑別診斷
漱經需與「胎動不安」、「墮胎」相區別:

  • 胎動不安:腹痛明顯,出血量較多,胎元未損但已現危象。
  • 墮胎:出血量多,腹痛劇烈,胎元已失,難以保全。
    漱經則以症狀輕微為特徵,若及時調治,多可安胎續孕。

相關理論
中醫認為「胞脈繫於腎」,胎元之固攝依賴腎氣充盛與衝任調和。漱經之病機核心在於「虛」與「熱」,虛者補之,熱者清之,總以調和陰陽、固護胎元為要。此症亦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,早期干預可防墮胎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