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漱水不欲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漱水不欲咽
定義
漱水不欲咽,為中醫病狀名,指病人口中乾燥、咽喉不適,僅欲以水漱口,卻無意將水嚥下。此症多見於熱入營血或瘀血內阻之病證,反映體內津液分布異常或氣血運行不暢。
病因病機
- 熱入營血:
溫熱病邪深入營血分時,熱邪蒸灼津液,導致口咽乾燥。然因邪熱熾盛,津液未至大虧,故患者僅欲漱水潤口,而不願多飲。此類情況常見於外感熱病中期,如《傷寒論》所言陽明病衄血前兆。 - 瘀血內阻:
瘀血阻滯脈絡,影響氣化功能,津液不能上承於口,因而口燥。然因瘀血屬陰邪,非直接耗傷津液,故患者雖覺乾渴,卻無明顯飲水需求。《金匱要略》指出,此症伴隨「唇痿舌青」「胸滿」等瘀血特徵,脈象可見「微大來遲」,提示血行澀滯。
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·辨陽明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陽明病,口燥,但欲漱水不欲咽者,此必衄。」意指陽明熱盛,邪熱迫血妄行,將發鼻衄之前,常見此症。
- 《金匱要略·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》進一步闡述瘀血致此症的辨證要點,強調「口燥」與「唇舌色變」「腹滿主觀感」等並見,作為瘀血診斷依據。
鑑別要點
- 與陰虛口乾之別:陰虛者多飲不解渴,且無瘀血或熱入營血之兼症。
- 與實熱大渴之別:陽明氣分大熱者多見煩渴引飲,漱水不欲咽則屬熱在血分或瘀血之象。
中醫治法
- 熱入營血:清營涼血,方如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加減。
- 瘀血內阻:活血化瘀,方選血府逐瘀湯、抵當湯等,視瘀阻部位加減。
此症雖為細微之象,然於辨證中具關鍵意義,尤其於溫病及內傷雜病中,可作為判別病位深淺與病性之重要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