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白肉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白肉際
赤白肉際,又稱白肉際,為中醫解剖學之專有名詞,指手足掌面(跖面)與背面交界之處。此處因掌面皮膚細嫩、色偏赤,背面皮膚較粗糙、色偏白,兩者交接形成明顯界線,故稱「赤白肉際」。
在中醫經絡理論中,赤白肉際為重要取穴標誌,多條經脈循行或穴位分布於此。例如:
- 足太陽膀胱經之京骨穴,定位於「足外側大骨下,赤白肉際陷者中」(《針灸甲乙經》),主治頭痛、項強、腰背痛等。
- 手太陰肺經之魚際穴,位於「手大指本節後內側,赤白肉際」(《針灸大成》),可清肺熱、利咽喉。
生理與診斷意義
赤白肉際之顏色、溫度及形態變化,可反映臟腑氣血狀態。中醫望診常觀察此處:
- 色赤而熱:多屬熱證,如肺胃積熱。
- 色白而涼:可能為氣血不足或寒證。
- 青紫或瘀斑:提示氣滯血瘀,常見於痹證或外傷。
經絡聯繫
手足赤白肉際為陰陽經脈交會之處:
- 掌面屬陰:與手三陰經(肺、心包、心)、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)相關。
- 背面屬陽:與手三陽經(大腸、三焦、小腸)、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)相連。
此處穴位多具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之效,臨床常用於治療肢體疼痛、麻木及內科雜病。赤白肉際之定位與應用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整體觀」之理論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