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崩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崩中
病證名,簡稱「崩」(見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陰陽別論》),又名「血崩」(見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),指婦女陰道突然大量出血之症。此病發作急驟,出血量多,若遷延不治,易致氣隨血脫,危殆生命,故歷代醫家皆視為婦科急重症之一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八》云:「崩中者,臟腑傷損,衝脈任脈血氣俱虛故也。」中醫認為,崩中之發病與衝任二脈失調、臟腑氣血虧損密切相關。衝任二脈隸屬奇經,主司女子月經與胎孕,若因勞倦過度、七情內傷,或外邪侵擾,致臟腑(尤以肝、脾、腎為要)功能失調,衝任不固,則經血妄行,發為崩中。具體可分以下幾類:
- 氣虛不攝:素體脾虛,或久病耗氣,中氣下陷,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而崩下。
- 血熱妄行:陰虛內熱,或肝鬱化火,熱擾衝任,迫血妄行。
- 瘀血阻絡:經期產後餘血未淨,瘀阻胞宮,新血不得歸經,遂成崩漏。
- 腎氣虧虛:先天不足,或房勞傷腎,腎失封藏,衝任不固。
臨床表現
崩中典型症狀為陰道出血量多勢急,血色可因病因不同而異:
- 氣虛者:血色淡紅、質稀,伴氣短乏力。
- 血熱者:血色深紅、質稠,心煩口渴。
- 血瘀者:血色紫暗、夾血塊,小腹疼痛拒按。
- 腎虛者:出血淋漓不止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。
古籍論述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婦人崩中,由臟腑傷損,衝任血虛,不能約制經血。」強調衝任虛損為病本;《景岳全書》則分「陽虛」、「陰虛」兩類,提出「凡崩漏之病,無非血動,而血動之由,惟火惟氣耳」,闡明火熱與氣機失調之關鍵作用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崩注重「塞流、澄源、復舊」三法:
- 塞流:急則治標,以收斂固澀藥(如煅龍骨、棕櫚炭)止血防脫。
- 澄源:辨證求因,氣虛者用舉元煎,血熱者用清熱固經湯,血瘀者用逐瘀止崩湯。
- 復舊:調補脾腎(如歸脾湯、左歸丸),以復衝任之常。
崩中與「漏下」(出血量少而持續)合稱「崩漏」,二者病機相通,可相互轉化,臨床須詳辨其寒熱虛實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