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衰者補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衰者補之」探析

定義與經典淵源
「衰者補之」為中醫重要治則,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,屬「虛則補之」的具體實踐。其核心在於針對氣、血、陰、陽等基本物質虧虛,或臟腑功能衰退的病證,運用相應補益法以恢復正氣。與「強者瀉之」相對,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的動態平衡思想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互根理論:虛損狀態可分為陽虛、陰虛,或陰陽俱虛。補法需遵循「陽病治陰,陰病治陽」原則,如張景岳所言「善補陽者,必於陰中求陽」。
  2. 五行生剋關係:根據「虛則補其母」法則,如肺氣虛可補脾土(培土生金),肝陰不足可補腎水(滋水涵木)。
  3. 氣血相依: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虛常伴血弱,故補氣藥常配伍當歸等養血之品。

臨床應用分類

  1. 補氣法:適用於少氣懶言、自汗等證,代表方如四君子湯。若氣陷(如脫肛),則用補中益氣湯舉陷。
  2. 補血法:針對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,方選四物湯。兼血瘀者,當歸補血湯加桃仁、紅花。
  3. 補陰法:改善五心煩熱、盜汗,六味地黃丸為經典方。肺陰虛用沙參麥冬湯,胃陰虛選益胃湯。
  4. 補陽法:治療畏寒肢冷、陽痿,腎氣丸為代表。脾腎陽虛者可用附子理中丸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動靜結合:補血藥常配陳皮理氣防滋膩,如歸脾湯佐木香。
  • 標本兼顧:王清任補陽還五湯以黃耆補氣為主,佐地龍通絡治中風後遺症。
  • 五臟分補: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中「虛勞諸不足」用薯蕷丸,展現多臟同調思路。

古今演變
清代葉天士發展「血肉有情之品」補法,如龜板、紫河車填補精血;吳鞠通於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存得一分陰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,深化補陰法的急症應用。現代研究顯示,補益類方藥可調節NF-κB等信號通路,佐證「補虛」的科學內涵。

此治則不僅指導慢性病調養,亦用於急症後期正氣未復階段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的預防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