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蟀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蟀谷

別名:經穴別名,見於《外台秘要》,亦稱「率骨」。

定位與歸經:蟀谷屬足少陽膽經,位於頭部耳後,具體位置在耳尖直上入髮際約一寸五分處,或於耳廓根後上方,與角孫穴相平。此穴為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之交會穴,具有疏通經絡、清利頭目之效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頭面疾患:主治偏頭痛、目眩、耳鳴、齒痛等,尤擅緩解因風熱或肝陽上亢所致之頭部脹痛。
  2. 經絡調節:可疏泄少陽風熱,改善頸項強痛、顳頷關節不利等症狀。
  3. 其他應用:古代文獻記載,此穴亦可用於癲疾、小兒驚風等與肝膽風火相關之症。

刺灸法

  • 針刺:平刺0.5~0.8寸,局部酸脹感可擴散至側頭部。
  • 艾灸:溫和灸5~10分鐘,適用於寒性頭痛或虛證眩暈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風池、太陽,增強疏風清熱之效,治偏頭痛。
  • 配合谷、太衝,調和肝膽氣機,緩解肝陽上亢之眩暈。

學術背景:蟀谷之名,源於其穴位所在處形似蟋蟀棲息之凹陷,古稱「率骨」。《針灸甲乙經》未直接載錄此穴,然其定位與功能與「率谷穴」相通,後世醫家多視為同穴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