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腨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腨腸

一、名詞釋義
腨腸為中醫解剖與經絡學之專有名詞,其涵義可分為二:

  1. 經穴別稱:指足太陽膀胱經之「承筋穴」。《素問·刺禁論》載:「刺腨腸內陷為腫。」明代馬蒔註解曰:「腨腸,足魚腹中承筋穴。」此處「腨腸」特指穴位定位,位於小腿後側腓腸肌隆起處,當委中穴下五寸。
  2. 部位名稱:即「腓腸」,俗稱小腿肚。《靈樞·本輸》言:「太陽之別也,上踝五寸,別入貫腨腸。」馬蒔註:「腨腓,即足腹也。」此處泛指小腿後側肌肉豐厚之處,為腓腸肌與比目魚肌所在部位。

二、經絡聯繫
腨腸與足太陽膀胱經關係密切:

  • 承筋穴:屬膀胱經,位於腨腸中央,主治腰背拘急、霍亂轉筋、小腿疼痛等。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其「在腨腸中央陷者中」,刺灸此穴需避開深部血管,故《素問》警示刺之過深易致腫脹。
  • 經別循行:膀胱經之別絡由外踝上五寸分出,貫穿腨腸肌肉,上行至委陽穴,形成經脈氣血輸布之通路。

三、生理與病理

  1. 生理功能:腨腸為下肢運動之要區,主司屈膝、提踵,其肌肉豐厚處為經氣匯聚之所,尤與膀胱經陽氣之輸布相關。
  2. 病候表現
    • 外邪侵襲或經氣不暢,可致腨腸部攣急、轉筋(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之「轉筋候」)。
    • 氣滯血瘀則見局部腫痛,甚則影響步履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云「刺腨腸內陷為腫」。

四、相關經穴與應用
除承筋穴外,腨腸區域尚涵蓋多個膀胱經要穴:

  • 承山穴:位於腓腸肌肌腹下端,主治腿痛轉筋、痔疾。
  • 飛揚穴:膀胱經絡穴,於外踝上七寸,別走少陰,可調節經氣失衡。
    此區域穴位臨床多用於舒筋活絡、緩解痙攣,針刺時需依肌肉紋理進針,避免傷及深部脈絡。

五、古典文獻考據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膀胱經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」,其氣血運行與腨腸肌肉狀態相互影響;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承筋穴「主腨痠踵痛」,反映古人對局部與整體關聯之觀察。

綜言之,腨腸於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定位與經絡特性,其臨床意義貫穿診療、針灸及傷科調理,為下肢氣血輸布之關鍵樞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