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腨下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腨下間
腨下間為中醫經絡學中之特定部位,指小腿肚(即腓腸肌隆起處)下方之分肉間隙。此處乃足太陽膀胱經與陽維脈交會之所,於針灸治療與經絡辨證中具重要意義。
經絡歸屬與生理聯繫
- 足太陽膀胱經:循行於小腿後側,腨下間為其氣血輸布之關鍵節點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,膀胱經「貫腨內」,主司人體水液代謝與背部陽氣之宣通。此處若出現結節、壓痛或寒溫異常,常反映膀胱經氣血壅滯,或與腰痛、下肢痿痹等症相關。
- 陽維脈:為奇經八脈之一,主「維絡諸陽」,與太陽經在腨下間相合。《難經·二十八難》言陽維「起於諸陽會」,其氣至此與膀胱經相協,調節一身陽氣之平衡。針刺此處可調和陽維脈氣,緩解陽氣不暢所致之寒熱往來、肢體懈惰等證。
臨床應用
- 針刺取穴:依《素問·刺腰痛篇》所述,刺腨下間多用於「陽維脈病候」引發之腰痛,其痛特徵為「痛上怫然腫」,乃陽氣鬱於下焦所致。針法宜淺刺分肉間,以通調太陽與陽維之氣。
- 診察要點:腨下間肌肉豐厚,觸診時需注意其彈性與溫度變化。若按之堅硬如筋結,多屬寒凝血瘀;若鬆軟無力,則常見於陽氣虛衰。此處亦為「阿是穴」之常見反應點,可輔助診斷腰腿疾患。
古文佐證
除《素問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亦提及「腨腸下」為足太陽之別絡所過,進一步強化了此部位與下肢經氣運行之關聯。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,更將腨下間與承山穴(位於腓腸肌兩肌腹交界處)相參照,突顯其疏通經氣、緩解筋急之效。
綜言之,腨下間作為經氣交會之要衝,既是辨證之窗口,亦為治療之樞機,於中醫臨床實踐中佔一席之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