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腨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腨踵
腨踵為中醫典籍中記載之人體部位名稱,指小腿肚(腨)與足跟(踵)之間的區域。《素問·刺腰痛篇》提及:「刺厥陰之脈,在腨踵魚腹之外,循之累累然。」此處描述厥陰經脈循行於腨踵外側,狀如魚腹,觸之可覺脈絡累累。唐代王冰注釋曰:「腨腫者,言脈在腨外側,下當足跟也。」明確指出腨踵之位置與經脈分布關係。
從經絡學角度,腨踵部位與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及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膀胱經循行於小腿後側,貫穿腨踵,主司人體陽氣之輸布;腎經與肝經則分別絡屬足跟及內踝,與腨踵之氣血運行相互影響。此區域若出現疼痛、腫脹或結節,常反映經脈氣血瘀滯,或與腰痛、足跟痛等症候相關聯。
在針灸治療中,腨踵為重要施術部位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刺此處可調節厥陰經氣,緩解腰痛。臨床上,醫者亦常取此處穴位(如承山、崑崙等)以疏通經絡、散瘀止痛。此外,腨踵之肌肉豐厚處(即「魚腹」)為氣血匯聚之所,針刺或推拿此處可激發經氣,改善下肢循環。
腨踵之診察亦具診斷意義。中醫認為,此處若觸及硬結或壓痛,多提示腎虛、寒濕阻絡或跌撲損傷;而皮膚色澤變化(如青紫)可能與氣滯血瘀有關。透過觀察與觸診腨踵,可輔助判斷下肢及腰背疾病之病機。
綜言之,腨踵不僅為解剖位置之名稱,更蘊含中醫經絡理論與診療智慧,是連結下肢與軀幹氣血之關鍵區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