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纏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雙纏風
病名
雙纏風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喉科秘訣》。其特徵為耳下單側或雙側腫大,並可延伸至頸部,伴隨腫痛及寒熱症狀。此病多因風熱邪毒上攻,蘊結於少陽、陽明經絡所致,屬外感熱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風熱上攻:外感風熱之邪,循經上擾,壅滯於耳下及頸部經絡,氣血不通,發為腫痛。
- 少陽鬱火:足少陽膽經循行過耳,若氣機不暢,鬱而化火,可致耳下腫脹。
- 陽明熱盛:手陽明大腸經絡於頸部,若胃腸積熱上蒸,亦可引發腫痛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耳下一側或兩側腫脹,觸之疼痛,嚴重者可蔓延至頸下,皮膚或見焮紅。
- 全身症狀:發熱惡寒、頭痛、口乾,舌紅苔薄黃或黃膩,脈浮數或弦數。
治法與方藥
-
疏風清熱:以辛涼解表為主,兼清裡熱。
- 普濟消毒飲(《東垣試效方》):黃芩、黃連、陳皮、甘草、玄參、柴胡、桔梗、連翹、板藍根、馬勃、牛蒡子、薄荷、僵蠶、升麻。此方擅長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,適用於熱毒壅盛者。
- 防風通聖散(《宣明論方》):防風、荊芥、麻黃、薄荷、大黃、芒硝、梔子、滑石、桔梗、石膏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黃芩、連翹、甘草、白朮。此方表裡雙解,適用於風熱兼腑實者。
-
隨證加減
- 若腫痛甚者,加蒲公英、紫花地丁以增強解毒消腫之效。
- 若痰濕壅滯,可加半夏、貝母化痰散結。
- 若熱傷陰液,見口乾咽燥,可加天花粉、麥冬清熱生津。
針灸療法
- 取穴:翳風、頰車、合谷、外關、足臨泣。
- 操作:針刺瀉法,以疏泄少陽、陽明經熱。
古籍參考
《喉科秘訣》強調此病需及早治療,以免邪毒內陷。後世醫家亦指出,若延誤治機,可能化膿成癰,或轉為慢性痰核。
現代中醫見解
雙纏風與現代醫學之「急性腮腺炎」或「頸部淋巴結炎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治療仍以辨證論治為核心,重視整體調理與局部消腫並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