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喉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雙喉癰

雙喉癰為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咽喉經驗秘傳》。此症因心肺鬱熱內蘊,復感風邪,風痰上壅咽喉所致。其病機關鍵在於氣血壅滯、熱毒搏結於喉間,發為癰腫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心肺鬱熱:過食辛辣厚味或情志失調,致心肺積熱,熱邪上攻咽喉。
  2. 風邪外襲: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,引動內火,風火相煽,痰熱互結。
  3. 痰瘀阻絡:熱毒熾盛,灼津成痰,痰瘀滯留喉絡,氣血不通,發為癰腫。

病位辨證
《咽喉經驗秘傳》強調「辨位論治」:

  • 元癰:發於喉關上方(近上腭),屬心肺熱盛,多伴高熱煩渴。
  • 熱癰:生於喉關正中(咽後壁),主因胃火熾盛,常見腫痛劇烈。
  • 雙喉癰:位於喉關兩側(扁桃體周圍),乃肝膽火熾夾痰,症見雙側紅腫、吞吐不利。
  • 頁育癰(或稱「喉底癰」):生於喉關下方(會厭周圍),多因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兩側紅腫焮痛,甚則潰膿。
  • 吞嚥困難,言語含糊,唾液外溢。
  • 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,舌紅苔黃膩,脈洪數或滑數。

治法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:黃連解毒湯、普濟消毒飲加減,重用黃芩、梔子清心肺之火。
    • 化痰散結:加浙貝母、瓜蔞、射干以化痰利咽。
    • 涼血消腫:若腫甚,佐牡丹皮、赤芍活血散瘀;膿成未潰者,可加皂角刺、穿山甲透膿外出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吹藥:冰硼散、錫類散吹喉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    • 針刺:刺少商、商陽出血,瀉肺與大腸之熱;或取合谷、內庭瀉陽明實火。

鑒別要點
雙喉癰需與「乳蛾」(扁桃體炎)、「喉痹」(咽炎)區別:

  • 乳蛾:多限於扁桃體腫大,表面或有白腐,較少潰膿。
  • 喉痹:咽部瀰漫性紅腫,痛勢較輕,無明顯癰腫局限。

此症貴在早治,若熱毒深陷,恐致喉閉窒息,然本文僅述其理法,臨證尚須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