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白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赤白痢
赤白痢為中醫病名,指下痢時排出赤白相雜之粘凍膿血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已有相關記載,如〈素問〉提及「註下赤白」、「泄註赤白」、「赤白沃」等名稱,描述此症特徵。
病因病機
1. 冷熱相搏
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指出:「熱乘於血,血滲腸內則赤;冷氣入腸,搏腸間,津液凝滯則白。」說明赤白痢成因與寒熱錯雜有關。熱邪傷血分,迫血妄行,故見赤痢;寒邪傷氣分,津液凝滯成白凍,二者相雜則成赤白痢。
2. 濕熱傷氣血
《醫林繩墨·痢》進一步闡述,白痢多因濕熱傷氣,病位在大腸;赤痢則因濕熱傷血,病位在小腸。若氣血俱傷,則見赤白相雜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積滯內停,或外感暑濕邪氣,皆可導致腸道氣血失調,形成赤白痢。
臨床表現
赤白痢患者常見以下症狀:
- 下痢赤白相雜,或如膿涕夾血
- 輕者白凍上見赤脈,狀如脂腦
- 重者膿血混雜,排便頻繁
- 或伴腹痛、裡急後重、肛門灼熱等
治療原則
赤白痢治療以清熱化濕、調氣行血為主,兼以消導積滯。常用方藥如下:
1. 經典方劑
- 白頭翁湯(《傷寒論》):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,適用於熱毒偏盛之赤白痢。
- 芍藥湯(潔古方):調和氣血,清熱化濕,主治濕熱痢疾。
- 香連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清熱燥濕,行氣止痛,適用於濕熱痢疾兼氣滯者。
- 枳實導滯丸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消導積滯,清利濕熱,適合積滯內停之痢疾。
2. 常用草藥
- 地錦草:清熱解毒,涼血止血。
- 馬齒莧:清熱利濕,解毒止痢。
- 一見喜(穿心蓮):清熱燥濕,瀉火解毒。
鑒別診斷
赤白痢需與其他痢疾相區別:
- 純赤痢:多屬血分熱盛,治宜涼血解毒。
- 純白痢:多屬氣分濕滯,治宜化濕行氣。
- 休息痢:時發時止,遷延不愈,多因正虛邪戀。
赤白痢為濕熱蘊結腸道、氣血俱傷之證,臨床須辨明寒熱偏重,靈活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