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雙軀

名詞出處
「雙軀」一詞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為中醫古籍中描述妊娠現象之專有名詞,意指婦人懷有雙胎,即「雙胎妊娠」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胎孕機理
    中醫認為,胎孕形成與「先天之精」及「衝任二脈」密切相關。雙軀之成因,多因母體氣血充盛,或胞宮受孕時「兩精相搏」,分而為二,形成雙胎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」,可視為雙胎生理之理論基礎。
  2. 臟腑氣血作用
    雙胎妊娠對母體氣血需求倍增,故中醫強調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」、「肝主藏血」之調節功能。若母體氣血不足,易見胎元不穩,反映於脈象或證候。

古籍記載與脈象特徵
《脈經》提及雙軀之診斷,可從脈象辨識:

  • 滑數而分岐:孕脈本應滑利,若見脈形分岐或左右寸關尺部脈象不均,可能為雙胎之兆。
  • 尺脈尤盛:腎脈(尺部)主胞胎,若尺脈沉滑有力,兼見整體脈象寬大,或提示雙軀。

雙軀與體質差異
歷代醫家觀察,雙胎孕母多屬「陽盛體質」或「痰濕偏旺」者,因氣血充盈,易成多胎。然亦需辨別虛實,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,雙胎者需注意「胎氣壅滯」,可能伴隨水腫、脹滿等證。
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中醫「雙軀」概念與現代醫學「雙卵雙生」或「單卵雙生」部分相通,然中醫更重視母體內在環境與胎元互動,如「胞宮寒熱」、「氣血調和」等對胎孕之影響,此為獨特理論框架。

附:相關名詞

  • 駢胎:古籍中亦用以指稱雙胎,強調胎體並列而生。
  • 搏胎: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,描述胎元初期形成時「精氣分注」之狀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