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雙生

釋名
「雙生」為中醫生理學名詞,最早見於南北朝《公羊傳》,又稱「攣生」、「孖生」、「雙產」、「駢產」、「釐(茲^手)」、「僆子」,意指一胎同產二子。此現象於古代醫籍中已有記載,並從胎孕、氣血、經絡等角度闡述其成因與特點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胎孕機制
    中醫認為,胎孕乃「父精母血」相合而成,若母體受孕時氣血充盛,且衝任二脈調和,則可能一胎多子。《婦人良方》提及:「氣血充盛,一感而成雙胎」,說明母體陰陽協調、精血充沛為雙生的重要條件。
  2. 經絡與臟腑關係
    雙生與衝脈、任脈密切相關。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,若二脈氣血旺盛,則胞宮受孕時可能同時蘊育兩胎。此外,腎氣盛衰亦為關鍵,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腎主生殖」,腎精充足則胞胎發育健旺,或有分化雙胎之機。
  3. 陰陽分化
    部分醫家提出,雙胎形成與「陰陽二氣」分化有關。受孕之初,若陰陽之氣並行不悖,則胚胎可能分為二體,形成同性或異性雙生。此說法與現代醫學「同卵」、「異卵」雙胞胎之分類隱有相通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稱雙生為「駢產」,並歸因於「胞絡氣血俱盛」。
  • 《醫宗金鑑》則以「孖生」為名,強調孕期調養對雙胎發育之影響。
  • 部分方志另錄「僆子」一詞,特指雙生中後出者,反映古人對產序的觀察。

小結
「雙生」於中醫體系中,不僅為生理現象,更蘊含氣血、經絡、臟腑之整體觀。歷代醫家從臨床經驗與理論推演,逐步形成對雙胎機制的獨特見解,成為中醫婦科學的重要內容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