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鎖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雙鎖口
病名:雙鎖口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屬痘疹(天花)之特殊表現,其特徵為兩側嘴角各生一痘,顆粒較大,質地板硬,且周圍無明顯紅暈盤繞。此症見載於《醫宗金鑒·卷五十七》,與「單鎖口」(單側嘴角生痘)相對,皆屬痘毒鬱結局部之病候。
病因病機:
中醫認為,雙鎖口之成因多與痘毒熾盛、氣血壅滯有關。痘疹發於肌表,本為外感疫毒(天花病毒)內侵,若毒邪聚於陽明經絡(循行於口周),加之患者正氣不足或脾胃濕熱上蒸,則易使痘毒結聚於嘴角,形成板硬無盤之狀。其「無盤」特徵,提示毒雖凝聚而未散漫,然硬結不化,反映氣血運行受阻,局部經絡不通。
臨床表現:
- 部位:雙側嘴角對稱各生一痘,位置固定。
- 形態:痘粒較尋常痘疹碩大,基底堅硬,觸之如結節,周邊無明顯紅腫擴散(即「無盤」)。
- 病程:若毒邪未得透發,可久滯不潰,甚或化膿;若正氣來復,則可能逐漸消退。
鑑別診斷:
需與「單鎖口」區分,後者僅單側發病,病勢較輕;另須與一般口瘡(如心脾積熱所致之口舌生瘡)鑑別,後者多伴灼痛、糜爛,且無痘疹特徵。
中醫治法:
古籍未詳載專方,然據其病機,可參酌痘疹通治原則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透痘為主。若屬毒滯血瘀,可選用《醫宗金鑑》活血解毒湯加減;若脾胃濕熱偏盛,佐以化濕和中之品,如黃連、蒼朮等。外治可配合清熱箍圍藥塗敷,助其局限或消散。
附錄:
「雙鎖口」之記載反映中醫對痘疹局部變證的細微觀察,其命名結合病位與特徵,體現傳統醫學「以形喻病」之診斷思維。然近代天花已絕跡,此症多屬歷史病證範疇,今人研究可藉此窺見古醫對疫病辨證之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