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鎖口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雙鎖口痘

雙鎖口痘為中醫痘疹病證之一,特指痘瘡發於面部時,其餘部位稀疏,唯獨口角處密集出現,且痘色深黑、形體較大者。若兩側口角同時生痘,即稱「雙鎖口痘」。此證多因痘毒熾盛,邪熱燔灼,聚結於陽明經絡所致。口角屬足陽明胃經所過,熱毒壅滯於此,故痘瘡獨發而色黑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痘瘡(如天花、水痘等)之發病,乃外感時行疫毒,內蘊濕熱,邪正交爭而發於肌表。雙鎖口痘之形成,關鍵在於「毒聚陽明」:

  1. 熱毒熾盛:疫毒侵襲後,若患者素體陽熱偏亢,或調治失當,致邪毒化火,燔灼氣血,上攻口唇。
  2. 經絡壅滯:足陽明胃經「環唇挾口」,熱毒循經上擾,氣血瘀阻,故痘瘡集中於口角,色黑為血分熱極之象。
  3. 濕熱搏結:若兼夾脾濕,濕熱膠結,則痘形腫大,遲緩難化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主症:口角痘瘡色黑質硬,周邊紅腫,或伴發熱、口乾、便秘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厚,脈洪數或滑數。
  • 病勢:黑痘屬逆證,提示毒深病重,若不及時清解,恐邪陷營血,致痘瘡塌陷、神昏等變證。

治法方藥
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透邪」為大法,佐以疏通陽明經氣:

  1. 主方加減
    •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合 黃連解毒湯(《外臺秘要》):金銀花、連翹清透表裡,黃連、黃芩瀉火解毒,適用於熱毒初壅、痘未透達者。
    • 涼膈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大黃、芒硝通腑瀉熱,梔子、黃芩清三焦火,適合兼見便秘、煩躁者。
  2. 隨證配伍
    • 痘色紫黑:加紫草、丹皮涼血活血。
    • 腫痛甚者:加升麻、白芷引藥上行,散結止痛。
    • 津傷口渴:加玄參、生地滋陰解毒。

外治輔助
可配合外用 紫草膏青黛散 調塗,以清熱消腫。針刺取穴如合谷、內庭,瀉陽明經熱。

古籍參考
《痘疹心法》提及:「痘發口角,黑而堅者,毒伏陽明,急須清解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:「鎖口痘凶,惟涼血解毒,可冀其化。」此證貴在早期峻瀉火毒,防其內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