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雙胎
別名:雙軀、駢胎
出處:晉代王叔和《脈經》卷九
定義:
雙胎為中醫婦科學名詞,指婦人妊娠時,一次懷有兩胎。此現象於中醫古籍中早有記載,屬特殊妊娠生理狀態之一。
中醫理論基礎:
- 胞宮氣血充盈:
中醫認為,雙胎之成,與母體胞宮氣血旺盛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婦人以血為本」,若母體氣血充盈,胞宮得養,則易成多胎之象。 - 腎氣與天癸作用:
腎主生殖,為先天之本。腎氣盛則天癸至,任脈通,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,故能受孕。若腎氣異常旺盛,或先天稟賦特殊,可能同時成熟兩卵,形成雙胎。 - 經絡與衝任調和:
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胞胎。若衝任二脈氣血調和,且經絡暢通,則胞胎得養。雙胎者,或因衝任之氣分注兩胞,使兩胎並育。
古籍記載:
- 《脈經》卷九:「診其脈……雙胎者,陰陽俱盛,故別有兩軀。」指出雙胎孕婦脈象多呈陰陽氣血俱盛之象。
- 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駢胎」為「一胞兩胎」,並認為此與母體稟賦及妊娠時氣血分配有關。
臨床特徵:
- 脈象:雙胎孕婦常見脈象滑數有力,或寸關尺三部皆顯氣血充盈之兆。
- 體徵:腹部膨大迅速,胎動位置較分散,與單胎妊娠有異。
與現代醫學對應:
中醫「雙胎」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雙胞胎」,可分為:
- 同卵雙胎:一卵受精後分裂為二,二者共享相同遺傳物質。
- 異卵雙胎:兩卵同時受精,各自發育,遺傳組成不同。
小結:
雙胎於中醫理論中,為母體氣血旺盛、腎氣充盛及衝任調和之特殊表現,古籍多從脈象與生理特徵加以辨析,並與現代醫學之雙胞胎概念相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