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雙頭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雙頭痔

雙頭痔,又稱「贅皮外痔」,屬中醫肛門痔疾範疇,首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。其特徵為肛門周圍生有皮肉贅物,形如鼠乳,垂墜突出,大小不一,多伴搔癢感而疼痛較輕。此病多因風濕熱邪蘊結肛門,或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阻滯,致使局部氣滯血瘀,形成贅生物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雙頭痔的成因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風邪襲表:風性善行而數變,易與濕熱相搏,下注肛門,導致局部氣血失和,形成贅皮。
  2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內生,下迫大腸,蘊結肛門,發為痔贅。
  3. 氣血瘀滯:久坐久立,或排便不暢,氣血運行受阻,肛門局部經絡壅滯,久而形成贅生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肛門邊緣可見柔軟皮贅,呈膚色或淡褐色,表面光滑或略粗糙。
  • 多數患者以搔癢為主症,偶有異物感,若染邪化熱,則可出現腫痛或滲液。
  • 贅物常為單發或多發,大小不一,嚴重者可環繞肛周,影響清潔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驅風止癢:適用於風邪偏盛者,方選《瘡瘍經驗全書》之秦艽羌活湯(秦艽、羌活、防風等),以疏風祛濕、調和氣血。
    • 清熱利濕:若濕熱明顯,可選萆薢滲濕湯加減,配合黃柏、蒼朮等藥,以清熱燥濕。
    • 活血化瘀:氣血瘀滯者,可用桃紅四物湯加減,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熏洗療法:以苦參湯(苦參、蛇床子、黃柏等)煎水坐浴,清熱燥濕、止癢消腫。
    • 外敷藥膏:可選用消痔膏或黃連膏外塗,以緩解局部不適。
  3. 手術療法
    若贅皮過大或反覆發作,可考慮結紮或切除術,此類方法古籍中亦有記載,如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線刀割治」之法。
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肛門疾病區分,如:

  • 血栓外痔:多突發腫痛,皮下可見紫暗硬結。
  • 肛乳頭肥大:位於齒線附近,質硬且色灰白。

雙頭痔雖屬輕症,然其病機與整體氣血失調相關,治療時需辨證施治,內外兼顧,以達標本同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