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霜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霜降

霜降為二十四節氣之一,位列秋季之末,通常於每年陽曆10月23日或24日交節。《通緯·考經援神契》載:「寒露後十五日,鬥指戌為霜降。言氣肅露凝結而為霜矣。」此時黃河流域一帶初霜始現,標誌著自然界陽氣漸收,陰氣漸盛,天地之氣由涼轉寒。

中醫視角下的霜降

中醫理論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霜降節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生理、病理密切相關。

  1. 氣候與陰陽轉化
    霜降時節,自然界陽氣內斂,陰氣凝結為霜。人體亦隨之進入「陽消陰長」的過渡階段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秋三月,此謂容平,天氣以急,地氣以明。」此時肺金當令,主肅降收斂,人體氣血運行趨向內收,以適應外界寒涼之氣。
  2. 五行屬金,與肺相應
    霜降屬秋,五行歸金,對應人體肺臟。肺為「嬌臟」,主宣發肅降,調節衛氣。此時燥邪易傷肺津,常見口鼻乾燥、皮膚乾癢、咳嗽等症。中醫強調「秋冬養陰」,宜潤燥生津,如食用百合、杏仁、銀耳等滋養肺陰之品。
  3. 寒邪初現,易傷陽氣
    霜降後寒氣漸重,寒為陰邪,易損人體陽氣,尤以脾胃陽氣為甚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指出:「寒則氣收。」寒邪侵襲可致經脈拘急,氣血運行不暢,故需注意保暖,尤護腹部與關節,以防寒邪內侵。
  4. 情志調攝
    秋氣肅殺,易引發悲憂之情。中醫認為「悲則氣消」,過度憂傷易耗肺氣。可透過靜坐、太極等舒緩活動,收斂神志,保持心境平和,順應秋收之性。

霜降與養生要點

霜降時節,中醫養生重在「防燥、避寒、潤肺」。飲食上可適量增添甘潤平和之物,如芝麻、蜂蜜、山藥等;起居宜早臥晚起,避夜間寒露。此節氣亦為進補之始,然需依體質調配,不可過早溫補,以免燥熱內生。

霜降不僅是自然現象的轉折,更是人體適應氣候變化的重要節點。透過順應節氣特點調理身心,可助氣血調和,為冬季閉藏奠定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