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霜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霜殺
霜殺為中醫術語,指自然界中陰寒肅殺之氣,具有收斂、凝滯的特性,常見於氣候驟寒或霜降時節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及:「流行氣交,乃為霜殺。」意指此寒氣流布於天地氣交之際,能摧折生機,使萬物凋萎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霜殺之氣與「六淫」中的寒邪密切相關,其性主收引,易傷人體陽氣。寒性凝滯,可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脈拘急;寒又屬陰邪,易直中三陰,尤以脾腎陽虛者易受其害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寒勝則浮」,指出寒邪過盛可引發水腫、疼痛等證候,如關節冷痛、腹痛泄瀉,皆與霜殺之氣侵襲有關。
在五運六氣學說中,霜殺之氣多應於金水相生之令,尤以燥金司天或太陽寒水在泉之年為甚。此類氣候條件下,人體易出現肺衛不固、皮毛緊束之象,或見咳嗽、喘促等肺系病症,亦可能因寒凝血瘀而誘發心痛、痹證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論述寒邪致病機理,亦與霜殺之氣的特性相呼應,如「太陽病,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」等條文,皆反映寒邪束表的病理特點。
霜殺之概念不僅用於解釋外感病機,亦延伸至內傷雜病。如《景岳全書》提到「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」,即與霜殺內侵所致之陰證相符,臨床可見四肢厥冷、脈微欲絕等危候。此外,在針灸與藥物治療上,針對霜殺之氣為患,常以溫陽散寒為法,如艾灸關元、命門,或選用附子、乾薑等辛熱之品,以驅散陰凝。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之思想,將自然氣候變化與人體病理緊密聯繫,為外感病與內傷病機分析提供重要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