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病
概念與定義
水病在中醫學中為一重要病證範疇,指因水液代謝失常所致之各種病症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水氣不化」,導致水濕停聚於體內不同部位而形成病變。《黃帝內經》與歷代醫家對此皆有詳述,形成系統性理論體系。
病因病機
臟腑失調
- 腎虛不化:《諸病源候論》明言「腎虛不能宣通水氣」,腎陽不足則氣化無力,水液不得蒸騰布散。
- 脾虛失運:脾主運化水濕,脾陽不振則「不能制水」,致水濕內停。
- 肺失宣降:肺為水之上源,通調水道功能受阻則水液代謝失衡。
病理過程
水病發展呈現由氣及水的演變:
- 初期:氣滯水停(功能性障礙)
- 中期:水濕內聚(形質性積聚)
- 後期:水瘀互結(器質性病變)
臨床分類
傳統分類法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水病細分為二十二候,主要類型包括:
- 風水:起病急,伴表證,面目浮腫先見
- 石水:腹滿不喘,脈沉遲,屬陰水範疇
- 皮水:四肢腫,按之沒指,不惡風
- 正水:喘促明顯,脈沉遲
- 黃汗:身腫發熱,汗出沾衣如柏汁
病位分類
- 陽水:病在表、在上,多實證
- 陰水:病在裡、在下,多虛證
診斷要點
典型症狀
- 目窠上微腫:如《千金要方》所述「兩目上腫起如老蠶色」
- 下肢浮腫:「胻腫大腹」、「脛中滿,按之沒指」
- 腹部徵候:「腹內轉側有聲」、「腹獨腫大」
脈象特徵
- 風水:脈浮滑或浮緊
- 石水:脈沉細或沉遲
- 皮水:脈浮或沉緩
病理演變
水病發展呈現三焦傳變規律:
- 上焦:肺氣壅滯→喘咳氣逆
- 中焦:脾運失常→脘腹脹滿
- 下焦:腎陽衰微→腰以下腫甚
重症可見「水氣凌心」之心悸氣促,或「水寒射肺」之咳逆倚息。
鑑別診斷
-
與鼓脹區別:
- 水病:以水濕為主,腹皮繃急光亮
- 鼓脹:氣血水互結,腹大青筋暴露
-
與痰飲區別:
- 水病:水液泛溢肌表
- 痰飲:水液停聚局部
經典論述補充
《金匱要略》提出「五水」分類:
- 心水:身重少氣,不得臥
- 肝水:腹大不能自轉側
- 肺水:身腫小便難,時鴨溏
- 脾水:腹大四肢苦重
- 腎水:腹大臍腫,腰痛不得溺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水腫之症,有陰有陽,察脈觀色,問證辨之。」指出辨證需四診合參,尤重色脈相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