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不涵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不涵木

病證名,屬中醫五行理論與臟腑辨證範疇。腎屬水,肝屬木,依五行相生關係,腎陰(水)能滋養肝木,使其功能調達。若腎陰虧虛,無法濡養肝木,則肝失所養,陰不制陽,形成「水不涵木」之證,進而引發肝陰不足、虛風內動等病理變化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久病耗傷腎陰,或房勞過度、情志化火暗耗陰液,導致腎水不足。肝木賴腎水以涵養,腎陰虧虛則肝陰隨之匱乏,肝陽偏亢,甚則虛風內動。此外,年老體衰、先天稟賦不足,亦為常見誘因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陰虛內熱:低熱、顴紅、五心煩熱。
  • 肝陽上亢:眩暈耳鳴、頭目脹痛、急躁易怒。
  • 肝風內動:手足蠕動、肌肉瞤動,甚則肢體抽掣(虛風證候)。
  • 腎陰虧虛: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泄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津。
  • 其他:耳聾目澀、失眠多夢,脈象細數或弦細。

病機分析
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肝陰依賴腎水滋養。腎陰不足,則肝木失潤,陰不斂陽,導致肝陽上擾清竅(如眩暈),或虛熱內擾(如煩熱)。若陰虛日久,筋脈失濡,肝風內動,可見拘攣、顫動等「本虛標實」之象。此證與「肝陽上亢」相關,但更強調腎陰虧虛為病本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1. 五行生剋關係:水生木,腎陰不足直接影響肝的生理功能,體現中醫「母子相及」的病理傳變。
  2. 肝腎同源(乙癸同源)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。腎陰虧虛常兼肝血不足,形成肝腎陰虛之綜合病機。
  3. 與其他證候鑑別
    • 肝火上炎:實熱證,面紅目赤、口苦,與虛火之顴紅煩熱不同。
    • 脾虛生風:多見慢驚風,伴氣虛症狀,無陰虛內熱之象。

經典論述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提及:「肝為風木之臟,全賴腎水以涵之。」揭示腎陰對肝木調控的關鍵性。此證治則以「滋腎養肝、潛陽熄風」為主,常用方如杞菊地黃丸鎮肝熄風湯等,依虛火或風動程度加減。

(註:本文僅闡述中醫理論,實際應用需結合具體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