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不化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不化氣,病證名。指水液代謝障礙而引起小便不利、水腫等。水液的輸化和排泄,必須經過氣化的過程,這與肺、脾、腎的氣化功能有密切關係。如氣化功能失調,尤以腎陽虛損,以至不能維護三焦水道的通調,則水液不能蒸發化氣,輸布全身。

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水不化氣,則為腫脹。”《景岳全書·水腫》:“水腫之病,其因有二:一因水飲內停,二因水飲外感。水飲內停者,由脾虛不能運化,水濕停聚,或因腎虛不能蒸化,水液不行,皆成水腫。水飲外感者,由風寒濕邪,外襲肌表,閉塞皮毛,水氣不得外泄,內停於里,亦成水腫。”

水不化氣的病因,主要由於腎陽虛損,不能蒸化水液所致。腎陽虛損,則三焦水道不通,水液不能蒸發化氣,輸布全身,而停聚於下,形成水腫。

水不化氣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小便不利、水腫、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精神疲倦等。

水不化氣的治療,以溫補腎陽為主。可用附子理中湯、金匱腎氣丸等。

水不化氣的預防,應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溫熱性食物,如羊肉、狗肉、牛肉、雞肉、魚肉、豆製品等。少吃生冷、寒涼、油膩、辛辣等食物。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戒菸酒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
水不化氣是中醫學中一個常見的病證,其病因病機複雜,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方法也因人而異。因此,在治療水不化氣時,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
水不化氣的預後,一般來說,如果能及時治療,大多可以治癒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或者治療方法不當,則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水不化氣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