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赤白帶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赤白帶下

定義與源流

赤白帶下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四,又稱「赤白瀝」、「赤白漏下」或「婦人下赤白沃」。其特徵為女性陰道分泌物中混雜赤白二色,質地黏稠且氣味腥臭,與單純白帶或赤帶有明顯區別。

病因病機

此證形成機理複雜,主要涉及以下病理環節:

  1. 肝鬱化熱:情志失調導致肝氣鬱結,久則化熱,熱灼胞絡,血溢脈外
  2. 脾虛濕聚:脾胃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下注任帶二脈
  3. 濕熱搏結:肝熱與脾濕相合,濕熱蘊結下焦,損傷沖任
  4. 帶脈失約:濕熱久羈,帶脈弛縱,不能固攝津液與血絡

《傅青主女科》特別指出:「赤帶亦濕病,濕是土之氣,宜見黃白之色,今不見黃白而見赤者,火熱故也。」

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陰道分泌物呈赤白相雜,或白帶中夾有血絲
  • 質地黏稠如涕,氣味腥臭
  • 或伴少腹脹痛,腰骶酸楚
  • 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或濡數

辨證分型

臨床常見三種證型:

  1. 肝經濕熱證

    • 特徵:帶下赤白相兼,質稠味臭,胸脅脹痛
  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
  2. 脾虛濕盛證

    • 特徵:赤白帶下,量多清稀,神疲乏力
    • 舌脈: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緩
  3. 腎虛夾瘀證

    • 特徵:赤白帶下日久,腰膝酸軟,面色晦暗
    • 舌脈:舌暗紅有瘀斑,脈沉澀

治療原則

核心治法為「疏肝健脾,清熱利濕」,具體方藥運用需辨證施治:

  1. 清肝止淋湯

    • 組成: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阿膠、丹皮、黃柏、牛膝、香附、紅棗、小黑豆
    • 功效:養血柔肝,清熱止帶
    • 適用:肝鬱血虛型赤白帶下
  2. 加減逍遙散

    • 組成:柴胡、白芍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茵陳、梔子
    • 變化:濕重加蒼朮、薏苡仁;熱甚加黃柏、敗醬草
    • 功效:疏肝解鬱,清熱利濕
  3. 易黃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

    • 組成:山藥、芡實、黃柏、車前子、白果
    • 功效:健脾固腎,清熱祛濕
    • 適用:脾腎兩虛兼濕熱者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赤白帶下多有闡發: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:「赤白帶下者,由勞傷沖任,風冷據於胞絡所致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「帶下赤白屬濕熱,五色帶下臟腑敗」
  • 《沈氏女科輯要》強調:「赤白帶下,多因濕熱流注下焦」

相關概念辨析

  1. 與赤帶區別:赤帶純見血色分泌物,無白色成分
  2. 與白帶區別:白帶色白質稀,無血性成分
  3. 與五色帶區別:五色帶分泌物顏色複雜多變,預後較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