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喘
病證名,指因水飲犯肺所致之氣喘,屬中醫喘證範疇。其病機多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相關,水濕內停,上逆犯肺,使肺氣宣降失常,發為喘促。
病因病機
- 水飲內停:因脾陽不足,運化失職,或腎陽虛衰,氣化不利,致水濕停聚成飲。
- 水邪犯肺:水飲上逆,壅遏肺氣,使肺失肅降,呼吸不利,發為喘促。
- 腎邪干肺:腎主水,若腎陽虛衰,水氣不化,上逆凌肺,亦致喘逆難臥。
臨床表現
- 喘促氣急,胸膈痞悶,甚則難以平臥。
- 或伴咳嗽痰多,痰質稀白。
- 部分患者可見下肢浮腫、小便不利等水濕停聚之象。
治療原則
以「通利水道、化痰降氣」為主,依病機不同分而治之:
- 利水消飲:若水飲壅盛,當以利水為先,使邪從小便出。
- 方用桂苓甘朮湯(茯苓、桂枝、白朮、甘草),溫陽化飲,健脾利水。
- 或選五苓散(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桂枝),通陽化氣行水。
- 溫腎納氣:若屬腎陽虛衰,水氣上逆,宜溫腎化氣,助水下行。
- 方用腎氣丸(乾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、桂枝、附子),補腎助陽,化氣行水。
- 宣肺降逆:若肺氣壅滯明顯,可佐以宣肺化痰之品,如杏仁、桑白皮、葶藶子等。
古籍論述
- 《醫說》指出:「水喘,胸膈疰悶,難於倒頭,氣上湊者,宜早利水道,化痰下氣。」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水喘乃腎邪乾肺,不宜妄用攻擊,當求腫脹門諸法治之。」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出:「水氣喘促,當從小便去之。」
鑒別要點
水喘需與其他喘證區分:
- 痰喘:以痰鳴漉漉為主,痰阻氣道所致。
- 氣喘:多因情志或勞累引發,與肝氣鬱滯相關。
- 虛喘:屬肺腎氣虛,喘聲低微,動則加劇。
水喘之治,重在調理水液代謝,使肺氣得降,喘逆自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