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丹

病名:水丹為小兒丹毒證型之一,特徵為皮膚出現水泡,狀如有水積於皮中。此病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,又名「風丹」。其成因多與體內熱毒熾盛,兼夾水濕之邪,相互搏結於肌表所致。好發部位以股部及陰部為多見。

臨床表現:患處皮膚呈現晃晃黃赤色水泡,水泡內含清澈或微濁液體,嚴重者水泡破潰,滲出液體,導致局部濕爛疼痛,甚或伴隨輕度發熱、煩躁不安等全身症狀。此病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尿布性皮炎」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辨證更強調熱毒與濕邪的交互作用。

病因病機:水丹的形成,主要因小兒體質稚陰稚陽,臟腑嬌嫩,若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內蘊。熱毒與水濕相摶,鬱於肌膚腠理,發為水泡,甚則濕爛流液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: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散結為主,常用方劑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所載之防己散(防己、赤茯苓、黃芩、升麻等),或選用黃連解毒湯加減,以清泄三焦火毒。若兼有脾虛濕盛者,可佐以健脾化濕之品,如白朮、茯苓等。
  2. 外治:局部處理可選用升麻膏外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;或使用如意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、白芷等)調敷,以收濕斂瘡、清熱涼血。若水泡破潰,可用淡鹽水或黃柏煎湯外洗,以防感染。

鑒別診斷:水丹需與其他丹毒證型相區別,如「赤丹」(以皮膚焮紅灼熱為主)、「火丹」(伴明顯紅腫熱痛)等。水丹的特點在於水濕之象顯著,皮膚病變以水泡、滲液為主要表現。

古籍參考:除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、《醫宗金鑒》等亦對丹毒有相關論述,可進一步探究其辨證與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