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底穴

定位與解剖
水底穴為中醫推拿特定穴位,位於手部小指尺側緣及第五掌骨遠端外側一線,其範圍自小指尖端延伸至手掌「乾宮」外側(乾宮位於掌根尺側,近腕處)。此穴屬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交會區域,經絡氣血匯聚之處,與心、小腸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

功能與主治

  1. 清心瀉熱:水底穴性偏寒涼,能導心經實火下行,傳統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高熱煩躁、口舌生瘡、小便赤澀等症。
  2. 鎮驚安神:通過調節心經氣機,可緩解小兒夜啼、驚風抽搐等神志不寧症狀。
  3. 通絡止痛:刺激此穴能疏導手部經絡氣滯,改善小指及尺側掌腕關節痠麻疼痛。

操作手法
臨床常用「水底撈月」推拿法:以拇指指腹或橈側緣,自小指尖向乾宮方向快速直推,手法需輕柔均勻,每回操作100~300次。此法結合「清天河水」手法時,可增強退熱之效。

理論依據
《幼科推拿秘書》記載水底穴「從指尖到乾宮外邊皆是」,其作用機理符合「小腸主液」及「心與小腸相表裏」理論。心火下移小腸時,透過刺激此穴可引熱外泄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」的治療原則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合「內勞宮」:增強清心除煩之效。
  • 配伍「小天心」:協同鎮驚安神,用於小兒驚證。
  • 與「六腑穴」同用:輔助退高熱。

此穴在明清時期小兒推拿典籍中記載詳實,現代臨床亦沿用於熱證與心神疾患的輔助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