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疔

水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因其外觀形似水泡而得名。首見於明代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二,記載其特徵為「發處狀若水泡,四圍紅赤,中心有黑點,堅硬如石,疼痛劇烈」。

病因病機

水疔多因皮膚熱毒蘊結所致。中醫認為,熱毒壅滯於肌腠,氣血運行不暢,瘀而化火,灼傷津液,遂成水泡之狀。其中心黑點為毒邪凝聚之象,堅硬如石乃氣血瘀阻之徵,疼痛劇烈則因熱毒熾盛,經絡受阻所致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外觀:初起如粟米大小,漸成水泡狀,周圍皮膚紅赤腫脹。
  2. 觸感:病灶堅硬如石,按之疼痛明顯。
  3. 病程:若未及時處理,可破潰流出血水,甚則毒邪內陷,引發全身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仙方活命飲,佐以涼血散瘀之品,如丹皮、赤芍等。
  2. 外治
    • 初起可外敷如意金黃散玉露散,以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若已潰破,可用九一丹提膿祛腐,後以生肌散收口。

辨證要點

水疔需與其他疔瘡鑑別:

  • 火疔:色赤灼熱,疼痛劇烈,但無水泡特徵。
  • 濕疔:多伴滲液糜爛,痛感較輕,而水疔以堅硬疼痛為著。

水疔之治療,重在早期清解熱毒,防其毒邪走散。若處理得當,可單用外治收功;若熱毒深重,則需內外合治,以杜絕變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