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水疔,又稱水癰,是疔的一種。疔是一種皮膚病,多發於頭面部,初起時為紅腫熱痛的硬結,逐漸發展成膿腫,破潰後流出膿水。水疔的發病原因是皮膚熱毒蘊結,導致局部組織壞死,形成膿腫。臨床表現為發病部位出現紅腫熱痛的硬結,其四周紅赤,中心有黑點,堅硬如石,疼痛劇烈,破潰後常流出血水。治療水疔應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,可內服中藥或外用中藥外敷,亦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開引流。
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二中記載:「水癰者,疔發之形似水泡者也。多因皮膚熱毒蘊結而發病。症見發處狀若水泡,其四圍紅赤,中心有黑點,堅硬如石,疼痛劇烈,破潰後常流血水。治宜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之劑,或只用外治即愈。」
水疔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內服中藥:可用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、清熱解毒散等中藥,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。
- 外用中藥:可用金黃膏、紫雲膏、七厘散等中藥外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- 外科手術:若水疔較大,或有化膿傾向,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開引流。
水疔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保持皮膚清潔,勤洗澡,勤換衣。
- 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- 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- 若出現皮膚紅腫熱痛等症狀,應及早就醫。
水疔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水疔,一旦發現水疔,要及早就醫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