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痘,又稱水花、水瘡、膚疹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首載於《痘疹方論》。此症由皰疹病毒所致,多發於小兒,具傳染性,四季皆可發病,尤以冬春二季為甚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水痘乃因外感時邪風毒,內蘊濕熱,邪氣襲擾衛分而發。風熱之邪自口鼻而入,鬱於肺衛,與內濕相搏,外透肌表,遂成皰疹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,濕熱鬱蒸,透發肌膚,故見皰疹。
臨床表現
《痘科纂要》詳述其症:「面赤唇紅,眼光如水,咳嗽噴嚏,唾涕稠粘,身熱二三不出,明淨如水泡,易出易痂,與痘瘡大不相同。」
初起可見發熱、咳嗽、流涕等肺衛表證,繼而皮膚分批出現斑疹、丘疹,漸成水皰,皰液清亮,周圍紅暈,後結痂脫落。疹點分布以軀幹為主,頭面四肢次之,皰疹癢甚,然不可搔抓,以免染毒成瘡。
證型與治法
-
風熱夾濕證
- 主症:皰疹稀疏,疹色紅潤,皰液清亮,兼見發熱、咳嗽、鼻塞流涕。
- 治法:疏風清熱,兼以滲濕。
- 方藥:銀翹散加滑石、車前子等淡滲利濕之品。
-
熱毒熾盛證
- 主症:皰疹稠密,疹色紫紅,皰液混濁,高熱煩渴,口舌生瘡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化濕。
- 方藥:五味消毒飲加減,可佐黃連、丹皮、赤芍等清熱涼血之品。
外治與調護
若皰疹潰破,可外敷青黛散以清熱解毒,收斂生肌。然需謹守病機,辨證施治,不可妄用辛溫發散或苦寒峻下之劑,以免邪毒內陷。
水痘一病,雖多屬輕證,然其病機關鍵在於風、熱、濕三邪相搏,故治療當以透邪外出為要,務使邪從表解,濕熱得化,則疹透痂落,諸症自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