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水毒,病證名。見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。指患瘡瘍,水入瘡中,局部疼痛、水腫,甚或全身發腫。
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卷一:“水毒,患瘡瘍,水入瘡中,局部疼痛、水腫,甚或全身發腫。”

《醫學入門》卷三:“水毒,水入瘡中,局部疼痛、水腫,甚或全身發腫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卷十四:“水毒,水入瘡中,局部疼痛、水腫,甚或全身發腫。”

水毒是一種中醫病證,多見於小兒,是由於瘡瘍感染化膿,膿液內含有大量水分,滲入局部組織,引起局部疼痛、水腫,嚴重者可全身水腫。

水毒的發病原因,主要是由於外感風寒、暑濕之邪,內傷飲食不節,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水濕停聚,蘊結成毒,或因瘡瘍感染化膿,膿液內含有大量水分,滲入局部組織,引起局部疼痛、水腫,嚴重者可全身水腫。

水毒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局部疼痛、水腫,嚴重者可全身水腫。局部疼痛,多位於瘡瘍部位,疼痛劇烈,可伴有發熱、寒戰、頭痛、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。水腫,多見於下肢,也可見於面部、四肢等部位,水腫部位皮膚緊繃、光亮,按之凹陷不起,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、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狀。

水毒的診斷,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等進行診斷。

水毒的治療,以清熱利濕、解毒消腫為主。可選用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、大青葉、蒲公英、夏枯草、澤瀉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等中藥煎水服用。局部可用黃連、黃柏、白礬等中藥外敷,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。

水毒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不喝酒、不吸煙,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
水毒是一種嚴重的中醫病證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導致全身水腫、呼吸困難、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狀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水毒的症狀,應立即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