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毒

水毒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指因瘡瘍破潰後,外水侵入瘡口,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水濕停聚所引發的病症。其臨床表現主要為瘡口周圍腫脹疼痛,甚則水腫蔓延至全身,伴隨氣機阻滯之象。

病因病機
水毒之形成,多因瘡瘍潰後,腠理疏鬆,外邪(尤以水濕之邪為主)乘虛內侵,與瘡內敗血瘀滯相搏,阻遏經絡,致使水液代謝失常。中醫認為「津液不行則為水」,水濕鬱滯局部,則見腫脹疼痛;若水邪泛溢肌表,可進一步發展為全身浮腫。此過程與脾、肺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蓋因脾主運化水濕,肺主通調水道,腎主水液氣化,三臟功能失常則水濕內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瘡瘍周邊皮膚腫脹緊繃,按之凹陷,疼痛加劇,或見滲液清稀。
  2. 全身症狀:水邪流注肌膚,可出現四肢浮腫,甚則顏面、腹部脹滿;若水濕困脾,可見胸悶納呆、舌苔白膩等濕阻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毒蘊結證:以局部腫痛灼熱、滲液黏稠為主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屬濕熱相搏。
  2. 寒濕凝滯證:腫處皮色不紅,痛勢綿綿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,為寒濕內阻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水毒,首重「祛濕解毒」,兼以調暢氣血。外治宜斂瘡避水,內治則依證型選方:

  • 濕熱證:常用黃連解毒湯合五苓散加減,清熱利濕。
  • 寒濕證:可選實脾飲或苓桂術甘湯,溫陽化濕。
    外治法多以燥濕斂瘡之藥(如黃柏、煅石膏)研末外敷,或艾灸患處以行氣化濕。

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瘡瘍潰後,忌涉水濕,犯之則毒內侵,令瘡腫硬。」強調水毒與外邪入侵之關聯,並提示瘡瘍調護須避濕邪。此類論述進一步闡明水毒之病理基礎與防治要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