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毒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毒病

水毒病,又稱「中水」、「中溪」、「中灑」、「水中病」或「溪溫」,為古代中醫所述之疾患,多因山溪河流中水毒侵襲人體所致。此病盛行於江南地區,尤以三吳以東及南方山郡、山縣之山谷溪源處為多發地帶,好發於春秋兩季。

病因病機

水毒病之成因,主要與外感濕熱毒邪相關。江南地勢低窪,濕氣氤氳,加之山澗溪流之水,若受穢濁之氣污染,或逢季節交替,濕熱蘊結,化生毒邪,人體接觸或飲用此類水源後,邪毒內侵,蘊結三焦,導致氣血失和,經絡阻滯,發為本病。

臨床表現

水毒病之症狀複雜多變,初期可見:

  • 表證:惡寒、頭微痛、目眶痛,類似外感風邪之象。
  • 濕熱內蘊:心中煩懊、翕翕發熱,但欲眠睡,呈現濕熱鬱蒸之候。
  • 經絡痹阻:腰背骨節強直、兩膝疼痛,甚則手足指逆冷,延伸至肘膝,此為濕毒流注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
  • 熱毒熾盛:若病情加重,可見身體發赤斑,或下部生瘡,雖不痛不癢,卻有膿潰之象;甚則熱毒下注,狂言妄語,下血如爛肝,此乃毒邪深入營血,損傷臟腑之危候。

證候分型

根據病邪深淺及症狀輕重,水毒病可分為以下證型:

  1. 濕毒鬱表證:以惡寒、頭痛、身熱為主,濕邪尚在肌表。
  2. 濕熱蘊結證:心煩懊憹、肢節酸痛,濕熱內擾三焦。
  3. 熱毒入營證:發斑、瘡瘍、下血,熱毒已深入血分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水毒病,首重清熱解毒、化濕通絡,並依病邪所在層次施治:

  • 表證明顯者:宜疏風透表,兼以化濕,可選用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。
  • 濕熱內蘊者:當清熱利濕,方如黃連解毒湯、三仁湯加減。
  • 熱毒熾盛者:需涼血解毒,可選犀角地黃湯(現代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合黃連解毒湯。
  • 經絡痹阻者:佐以活血通絡之藥,如秦艽、威靈仙等。

古籍記載

《諸病源候論·水毒候》詳述此病,並指出其地域性與季節性特點,後世醫家亦多沿襲其論,認為水毒病與濕熱瘴氣相關,治療上強調因地制宜,結合江南濕熱氣候特點用藥。

水毒病之記載,反映古代醫家對環境與疾病關係之深刻認識,亦為中醫濕熱病證理論之重要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