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叱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叱腮

病名
叱腮為中醫病名,指因外感風熱時毒或溫熱疫邪,侵襲少陽、陽明經絡,導致腮腺腫痛,常伴隨喉痹(咽喉腫痛)的一種疾病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其症狀為腮頰腫脹,並提及以糯米膏外敷腫處的療法,認為可達消腫之效。本病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流行性腮腺炎」,屬中醫「溫病」「時毒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時毒:多因天行疫氣(傳染性病邪)從口鼻而入,壅滯於少陽經絡(循行於耳前後及頰部),導致氣血凝滯,發為腮頰腫硬。
  2. 熱毒蘊結:邪毒化熱,燔灼陽明,可見高熱、口渴、腮部焮紅灼痛。
  3. 經絡阻塞:足少陽膽經繞耳而行,邪毒循經上攻,故腫痛多始於耳下,漸及頰車(下頜處)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一側或雙側腮頰漫腫,邊緣不清,按之疼痛,咀嚼困難。
  • 兼症:初起或有惡寒發熱、頭痛;熱毒熾盛時可見咽喉腫痛、口乾、舌紅苔黃。
  • 變證:若邪毒內陷,可引睾腹痛(睪丸炎)或驚厥(腦膜炎),此為少陽與厥陰經脈相連,熱毒下注或上擾所致。

治療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,疏風散結:主方用 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天葵子)加減,佐以板藍根、黃芩、連翹等增強清熱解毒之效。
    • 少陽鬱熱:若見往來寒熱、口苦,可用 小柴胡湯 加減,疏解少陽。
    • 陽明熱盛:腮腫焮紅、便秘者,加石膏、知母,或合 普濟消毒飲 清泄陽明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糯米膏: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載,以糯米研末調敷患處,取其甘涼濡潤、清熱消腫之性。
    • 青黛散:青黛、冰片研末醋調外塗,清熱涼血止痛。
    • 針灸:取翳風、頰車、合谷、少商等穴,瀉法以疏泄經絡鬱熱。

古籍記載
《瘍醫大全》稱此病為「痄腮」,強調其傳染性;《外科正宗》則歸因於「風熱痰濕」結聚,治法以清熱化痰為主。歷代醫家多從「火毒」「風熱」立論,外治兼用箍圍藥(如赤小豆末、芙蓉葉搗敷)以局限腫勢。

備考
叱腮與「發頤」(化膿性腮腺炎)有別,後者多為單側,膿成可潰,屬陽證瘡瘍;而叱腮腫勢彌漫,一般不潰膿,治療忌用溫燥辛散之品,恐助熱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