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疳
病名
水疳,又稱水瘍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此症多因風火濕熱相搏,上攻頭目所致,屬眼科疾患之一。
病因病機
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指出,水疳多發於脾眥氣輪(即白睛與眼瞼交界處),若生於風輪(黑睛),則易導致目珠破損。其病機關鍵在於風邪挾火、濕熱內蘊,循經上擾目絡,氣血壅滯而成疳。
臨床表現
- 形態特徵:疳體狀如黑豆,或呈橫長圓形,色多偏黑(因五行中黑色屬水,故稱「水疳」)。
- 疼痛差異:
- 實證:疳體較小,疼痛劇烈,多因火熱熾盛。
- 虛證:疳體較大,疼痛輕緩,多屬正虛濕滯。
- 好發人群:常見於頭風患者(長期頭痛或風邪上擾者)。
鑒別診斷
與木疳相似,然二者有別:
- 病位:木疳多生於黑睛(風輪),水疳則多見於氣輪。
- 色澤:木疳色青(五行屬木),水疳色黑(五行屬水)。
- 病性:木疳多因肝鬱化火,水疳則以濕熱風火為主。
治療方藥
古籍記載以下方劑可辨證選用:
- 清空膏:疏風清熱,適用於風火偏盛者。
- 神芎丸:瀉火通腑,宜於濕熱內結、便秘實證。
文獻溯源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明,水疳雖類木疳,然其病位、色澤有異,治療需分虛實,不可混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