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谷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穀利

病名:水穀利,又稱「水穀瀉」,首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屬中醫泄瀉範疇,特指飲食不化、糞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的泄瀉病症。《衛生寶鑒·泄痢門》記載:「飲食太過,腸胃所傷,亦致米穀不化,此俗稱水穀利也。」其病因多與脾胃虛弱、運化失職,或飲食不節、腸胃積滯有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: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。若脾胃陽氣不足,無法腐熟水穀,則飲食直趨下焦,形成完穀不化之泄瀉。
  2. 飲食傷中:過食生冷、油膩,或暴飲暴食,損傷腸胃,導致水穀不消,清濁不分而下泄。
  3. 寒濕困脾:外感寒濕之邪,內犯中焦,阻遏脾陽,使水穀運化失常,發為水穀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大便稀溏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。
  • 脘腹脹滿,食後加重,或伴有腸鳴。
  • 舌淡苔白膩,脈濡緩或沉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健脾溫中:適用於脾胃虛寒者,方如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、參苓白朮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。
  2. 消食導滯:若因飲食積滯,可選保和丸(《丹溪心法》)或加減木香散(《衛生寶鑒》),以行氣化滯、調和腸胃。
  3. 散寒除濕:寒濕內阻者,可用藿香正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或胃苓湯(《丹溪心法》)。

相關病症鑑別

  • 飧泄:亦見完穀不化,但多伴隨肝氣乘脾或風邪犯脾,症見腹痛即瀉、瀉後痛減。
  • 水穀瀉:與水穀利相似,但更強調脾胃陽虛、水穀不分的病機,常見於久病體弱者。

水穀利之治療,首重辨明虛實寒熱,虛者補之,實者消之,寒者溫之,以恢復脾胃升降運化之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