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谷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穀痢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。此病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,臨床表現以糞便夾雜未消化食物、膿血,並伴隨脾胃虛寒或水土不服等症狀為特徵。根據病因病機不同,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脾胃虛寒型水穀痢
此型因脾胃陽氣不足,運化失職所致。《時病論》卷三記載:「水穀痢者,糟粕膿血雜下,腹中微痛,登圊頻頻,飲食少餐,四肢困倦,脈來細緩無力,或關部兼弦。」脾胃虛寒則無法正常消化水穀,導致下痢夾雜未消化食物,並見膿血;陽氣不達四肢,故肢體困倦;脈細緩無力或兼弦象,反映中焦虛寒之候。
治法:以健脾溫中為主,可選用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等方劑加減,以振奮脾陽、恢復運化功能。 - 水土不服型水穀痢
又稱「不伏水土痢」,多因遷居異地,環境變遷導致脾胃適應不良,清濁相混而下痢。此類患者常見於遠行或移居後,症見腹瀉、脘腹不適,或伴輕微發熱、食欲不振等。
治法:需調和脾胃、適應水土,可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,以化濕和中、升清降濁。 - 飧洩型水穀痢
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痢疾源流》指出:「飧洩,亦曰水穀痢。」此型特點為完穀不化,瀉下物稀薄且含未消化食物,多因肝脾不和或脾腎陽虛,導致水穀不別、清濁不分。
治法:若屬肝脾不調,可用痛瀉要方以抑肝扶脾;若屬脾腎陽虛,則選用四神丸溫補脾腎、固澀止瀉。
病機與證候分析
水穀痢的核心病機在於脾胃功能失常,或虛寒不運,或濕濁內阻,或清陽不升。其證候特徵為下痢夾雜水穀殘渣,反映消化吸收障礙。中醫強調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故此病治療首重調理中焦,兼顧祛濕、溫陽或疏肝等法,以恢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職。
(注:本文基於中醫古籍及理論整理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脈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