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谷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穀瀉

病證名,見於《幼科證治準繩》,又稱水穀利,指小兒飲食不化,與水液雜下而致的腹瀉。此證多因脾胃素虛,復加飲食不慎,導致水穀難以運化,清濁不分,下趨大腸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水穀瀉的關鍵病機在於脾胃虛寒,運化失職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「食不消,脾胃冷,故不能消化。」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受納、腐熟水穀,若中陽不足,寒從內生,則水穀不化,與水濕相雜而下,發為瀉泄。此外,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飲食不節,過食生冷或難以消化之物,更易損傷脾胃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大便稀溏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,排便次數增多,甚則滑泄不禁。若兼有脾胃陽虛,可見四肢不溫、面色萎黃、精神疲憊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細等虛寒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健脾溫中

    • 若脾胃虛弱為主,症見食不消化、腹瀉綿綿,宜補脾益氣,選用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之益黃散(陳皮、丁香、訶子、青皮、甘草),以溫中行氣、健脾止瀉。
    • 若中焦虛寒明顯,伴四肢不溫、神疲乏力,可選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加陳皮、神曲、山楂,以增強溫中健脾、消食化滯之效。
  2. 固澀止瀉

    • 若久瀉不止,腸滑失禁,屬脾腎陽虛,當溫補脾腎、固澀止瀉,方用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、吳茱萸、五味子),以溫腎暖脾、收斂固脫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水穀瀉與飧瀉(《內經》稱「飧泄」)有相似之處,皆因脾胃運化失常,但飧瀉多見「完穀不化」,且與肝氣乘脾或風邪襲表相關;而水穀瀉則以水穀雜下為特徵,病機更側重於中焦虛寒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到「濕勝則濡瀉」,若水濕內盛,可配伍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利濕之品,標本兼治。

此證的調治核心在於恢復脾胃運化機能,用藥需根據虛實寒熱加減,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,滑者澀之,以達「運化復常,清濁自分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