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谷之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谷之海

水谷之海為中醫理論中「四海」之一,專指胃腑。《靈樞·海論》明確記載:「胃者,水谷之海。」此概念源自中醫對人體生理功能的整體觀,強調胃在受納、腐熟飲食水谷過程中的核心地位。

胃的生理功能

  1. 受納水谷
    胃為「倉廩之官」,主受納飲食,如同匯聚水谷之海。食物經口攝入後,暫存於胃,為後續消化吸收奠定基礎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胃主受盛」,其氣以降為順,確保水谷得以下傳至小腸。
  2. 腐熟水谷
    胃陽(胃中陽氣)與胃陰(胃中津液)協同作用,將食物初步消化為「食糜」。此過程需胃氣推動,故《醫宗必讀》云:「胃氣一敗,百藥難施。」腐熟功能正常,方能化生精微,滋養全身。

與經絡臟腑的關聯

  • 經絡聯繫:胃屬足陽明經,其經脈循行於體表,內絡脾臟,形成「表裡關係」。脾主運化水谷精微,與胃共同完成消化吸收,故合稱「後天之本」。
  • 氣血生化:水谷經胃腐熟後,由脾轉輸為氣血津液。《素問·玉機真藏論》指出:「五臟者,皆稟氣於胃。」胃氣強弱直接影響氣血盛衰與抗病能力。

病理表現

若胃失和降,可現胃氣上逆(噯氣、嘔吐)、胃陰不足(口乾、胃脘灼熱)等證;胃寒則見冷痛、喜溫,胃熱多伴消谷善饑。臨床調治重視「保胃氣」,如《傷寒論》以半夏瀉心湯調和寒熱,恢復胃腑功能。

水谷之海之說,不僅概括胃的生理特性,更體現中醫「脾胃為氣血之源」的養生思想,為歷代醫家診治消化疾病之綱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