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谷之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穀之精

水穀之精,為中醫生理學之重要概念,指人體攝入之飲食經脾胃運化後,所化生之精微物質。此精微為人體氣血生成之源,亦為臟腑經絡功能活動之基礎,故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云:「人受氣於穀,穀入於胃,以傳與肺,五臟六腑皆以受氣。」

生成與輸布
水穀之精的化生,主要依賴脾胃之運化功能。飲食入胃,經胃之受納腐熟,再經脾氣升清,將精微上輸於肺,由肺宣發肅降,布散全身。其清者化為營氣,行於脈中;濁者化為衛氣,行於脈外。此外,部分水穀之精下歸於腎,滋養先天之精,形成後天養先天之生理聯繫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滋養臟腑形體:水穀之精為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提供營養,使其得以充養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言:「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」說明其濡養作用。
  2. 化生氣血津液:水穀之精為氣血生化之源,營氣、衛氣、宗氣等皆賴其化生。同時,津液之生成亦需水穀精微參與。
  3. 維繫生命活動:人體之生長發育、體力精力,乃至抵禦外邪,皆需水穀之精持續充養,故《醫宗必讀》強調:「一有此身,必資穀氣,穀入於胃,灑陳於六腑而氣至,和調於五臟而血生。」

與先天之精的關係
水穀之精屬後天之精,與稟受於父母之先天之精相輔相成。先天之精為生命之本,而後天之精則不斷補充先天之消耗,二者共藏於腎,共維人體生機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脾胃為後天之本:因水穀之精依賴脾胃運化,故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極重脾胃,謂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。
  • 「精氣神」學說:水穀之精為「精」之重要組成,與氣、神共同構成人體生命活動三大要素。
  • 營衛理論:水穀之精中清濁分化,形成營衛二氣,體現其對人體防禦與營養之雙重作用。

水穀之精的理論,深刻體現中醫「人以胃氣為本」之思想,亦為臨床調理虛損、治療脾胃病證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