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水鼓
水鼓為中醫病名,屬「臌脹」範疇,指因水濕停聚腹中,導致腹部脹大如鼓、按之如泥的病症。其成因多與脾胃受損、氣血失調相關,尤常見於長期嗜酒無度、飲食不節者,致水濕運化失常,積聚成鼓。
病因病機
- 酒毒傷脾:過量飲酒損傷脾胃,濕熱內生,阻遏氣機,水液代謝失司,停聚腹中而成鼓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少年嗜酒無節,多成水鼓。」強調酒毒為致病關鍵。
- 氣血失調:水鼓雖以水濕為標,然其本多與氣血虛滯相關。氣滯則水停,血瘀則絡阻,進一步加劇水液蓄積。
- 久病及腎:水腫遷延不癒,或脾虛日久累及腎陽,氣化無力,水濕泛溢,形成「真水鼓」。《辨證錄·臌脹門》描述此證:「遍身手足俱脹,面目亦浮,口不渴而皮毛出水,手按其膚如泥。」
證候特點
- 主症:腹大如鼓,按之凹陷如泥,皮色蒼白或光亮,伴肢體浮腫、小便不利。
- 兼症:或見氣短乏力(氣虛)、面色晦暗(血瘀)、畏寒肢冷(陽虛)等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水鼓首重標本兼顧,初期逐水治標,後期調理脾腎以固本。
-
逐水消脹
- 決水湯(《辨證錄》):適用於水濕壅盛者,以車前子、茯苓皮、甘遂等峻下逐水,通利二便。
- 決流湯:側重行氣利水,配伍黑丑、檳榔等,攻逐水飲而不傷正。
-
健脾利濕
- 五苓散(《傷寒論》):化氣行水,適用於脾虛濕停、小便不利者,以桂枝、白朮、澤瀉通陽利水。
- 六君子湯(《醫學正傳》):益氣健脾,用於水鼓緩解後調理,恢復脾胃運化功能。
-
溫腎化氣
- 若腎陽虛衰,水濕不化,可選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,配伍附子、生薑溫陽散水。
禁忌與調攝
水鼓患者須嚴禁鹽攝,因鹹味助濕,易使水腫加重。另需戒酒節食,避免生冷黏膩之物,以減脾胃負擔。
現代醫學對應
水鼓症狀可見於多種疾病,如肝硬變腹水(鼓脹)、腎性水腫(陰水)、營養不良性水腫(虛脹)等,中醫辨證需結合具體病機施治。
水鼓一病,深究其源,總歸脾腎氣化失常,治療需分虛實緩急,不可一味攻伐,亦不可純補留邪,貴在權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