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豉餅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豉餅灸

豉餅灸,屬隔餅灸法之一,首載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亦稱「豆豉灸」。其法以淡豆豉為主要材料,研為細末後,佐以黃酒調和,製成厚約6毫米之圓形藥餅,並以細針穿刺數孔,上置艾炷施灸。此法溫通之力結合藥性,多用於外科癰疽瘡瘍之症,尤適宜瘡口潰後久不斂合、瘡色晦暗無澤者,能促氣血流通,助腐去新生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淡豆豉性味苦寒,歸肺、胃經,具解表除煩、宣鬱解毒之效。經黃酒調製後,酒性辛溫,可增強行氣活血、引藥透達之效。艾灸溫熱之力透過藥餅滲入腠理,共奏溫陽散寒、化瘀生肌之功。此灸法結合「隔物灸」之特點,既能避免直接灸之灼傷,又可借藥餅引導艾火溫通之性直達病所,對氣血瘀滯、陽虛寒凝所致之瘡瘍尤為適宜。

臨床應用

  1. 癰疽發背:瘡瘍潰後膿血雖泄,然瘡面蒼白或紫暗,久不生肌收口者,豉餅灸可提振陽氣,改善局部氣血滯澀。
  2. 瘡色黑暗:此多屬陰證瘡瘍,氣血虛弱或寒痰凝滯,灸之能溫化寒濕,促進瘡面轉紅活。
  3. 虛性瘡瘍:凡體弱久病、氣血不足而致瘡瘍難愈者,可藉此灸法輔助托毒外出,助養新肌。

操作要點
藥餅製成後,需均勻穿孔以利艾火熱力滲透。施灸時艾炷不宜過大,以患者覺溫熱透達為度,每穴可灸3-7壯,視病情調整。傳統中醫強調「灸至瘡口知痛為效」,即透過溫刺激發局部氣血反應,始達療效。

豉餅灸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透過藥、灸協同,針對陰寒瘀滯之瘡瘍,提供獨特的外治手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