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水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水積

病證名,屬中醫「九積」之一,指因過量飲用湯水,導致水濕停聚體內而形成的積病。此證多因脾胃運化失常,水液代謝障礙,以致水濕內停,積聚成病。

病因病機
水積的形成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相關。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水濕,若脾陽不足或脾胃虛弱,則無法正常運化水液,導致水濕內停。此外,過量飲用湯水或生冷飲料,亦會加重脾胃負擔,使水濕滯留,進一步形成水積。

臨床表現
水積的典型症狀包括:

  1. 足脛脹滿:水濕下注,常見下肢腫脹、沉重感。
  2. 胸脅引痛:水停胸脅,氣機不暢,可出現胸悶、脅痛。
  3. 瀝瀝有聲:水飲內停,流動時可能產生聲響,如腸鳴、腹中水聲等。

治療原則
水積的治療以「逐水消積、健脾利濕」為主,根據病情輕重選用不同方藥:

  1. 輕證:可用茯苓、豬苓等淡滲利濕之品,配合五苓散(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桂枝)以通陽化氣、利水滲濕。
  2. 重證:若水積較甚,則需峻下逐水,選用甘遂、芫花、商陸等藥,或十棗丸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)、破積導飲丸(含牽牛子、甘遂等)以攻逐水飲。
  3. 兼證調理:若兼有氣滯,可加郁李仁行氣利水;若脾虛明顯,則需配伍白朮、蒼朮等健脾燥濕藥物。

相關概念
水積與「痰飲」、「水腫」等證有相似之處,但痰飲多指水濕凝聚成痰,病位較廣;水腫則以全身浮腫為主。水積則專指水液停聚成積,病位多局限於胸脅或下肢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儒門事親》提到:「水積,足脛脹滿,郁李、商陸之類,甚者甘遂、芫花。」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水積,多飲湯水成積,胸脅引痛,瀝洛有聲也。」並記載相關方劑如五苓散、十棗丸等。

水積一證,反映了中醫對水液代謝異常的獨特認識,治療上強調辨證論治,根據病位與病情輕重靈活用藥。